來自網友溫女士投稿:
「為什麼很多老一輩人拼了命都要生個兒子?」
過去的三四十年里,我一直以為這都是老一輩人重男輕女,認為兒子才是他們真正的後代,沒有兒子就沒了希望。
然而,6年前父母相繼離世後,我多次回到娘家,才漸漸明白,其實老一輩人執著於生兒子,是有更現實的原因。
我今年41歲,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妹妹,是一個純女戶家庭。
在我的記憶里,儘管父母是淳樸的農民,但他們也有著舊思想,非要生個兒子才會滿意。
我出生後,父母就不准再生了。可父母為了生個兒子,竟然偷偷地生。
4歲那年,母親懷上第四胎,開始顯懷時,母親就被父親送去了山裡的遠房親戚家。可惜母親東躲西藏,又生了一個女兒,也就是我的四妹,這讓父母很是失望。
四妹出生後,父母曾想把她送人,然後再偷偷生一個。但那時候根本沒人要女兒,四妹送人無望,接著因為抓得嚴,四妹不久就被發現了。家裡因此被處罰,母親被送去做了節育手術。
原本家裡的條件就不好,因為四妹的出生,讓這個家更是雪上加霜。以前還有兩間帶廚房的公家房住,處罰過後,房子被收回,全家六口人只能住在兩間破房子裡,沒有廁所,沒有正式的廚房。
只能在屋檐下用木板隔出一間小房子,用作燒火做飯的廚房和簡易馬桶房。因為占用這點地方,還時常跟鄰居發生爭吵。
小時候的日子真的很苦,母親生四妹時,由於營養不良,又早早下地幹活,落下了一身病痛。四妹三歲那年,她的身體就垮了,沒法乾重活。
家裡少了個大人幹活,大姐和二姐小學沒上完就被父親退學,抓回家裡幫忙。
我算是好點,可以正常讀書,但讀完初中後,家裡沒錢供我繼續讀書,即使我成績還不錯,也考上了縣城的高中。
因為沒書讀,我對父母有過怨恨,為啥要生那麼多孩子,又為啥要為了生個兒子這麼冒險!如果不生四胎,我們家或許不會那麼窮苦,我和大姐二姐也不會沒書讀。
為此,初中畢業那個暑假,叛逆的我跟父母大吵了一架。
可父母的觀念就是,只有男丁才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家裡沒兒子,有再多女兒也不會幸福。
聽著他們左一個兒子右一個兒子,滿是對兒子的期盼,我更惱火了。沒機會上高中,我就賭氣跑去縣城打工,一年半沒回過家。
在外面找不到工作,沒飯吃,沒地方住,我都一個人扛著。
幸運的是,在我最叛逆、最落魄的時候,遇到了我的丈夫。他是工廠打工的,公公當時是這個工廠的小幹部,通過這些關係,我進了工廠,有了工作和住宿的地方。
在工廠待了一年多,大概是覺得自己可以跟男孩子一樣掙錢養家後,我才重新回了家。
可是,就算我在城裡出息了,也經常給父母錢,但父母還是時常為膝下沒個兒子而失望。每次看到別人家的兒子,都會投去羨慕的目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酒過三巡時,一說起家裡的苦難,父母都會抱怨為啥四妹不是個兒子!
每次看到父母這樣想要兒子,我就很生氣,覺得他們太重男輕女了。我們女兒家同樣是人,努力起來也不比男的差。
為了證明女兒也可以超越兒子,我很努力工作掙錢。
在23歲嫁人前,就通過打工掙的錢,加上大姐二姐嫁人換來的彩禮,在老家旁邊,為父母建了四房一廳的小平層。
而四妹也在房子建好的那年考上了大學。我們四姐妹算是給家裡爭光了,一點也不輸村裡很多有兒子的家庭。
可父母只是短暫地高興了一下,每次回到家,還是會念叨如果有個兒子在身邊,他們的晚年就享福了,這個家也完整了。
一聽到他們這樣說,我總會有點厭惡地回應:「有兒子又能咋滴,不孝順沒本事,照樣吃苦受罪。」
然而,我卻從未想過,對於老人而言,有些情感和陪伴,是我們做女兒無法給予的。
直到父母相繼離世後,我才慢慢明白,老一輩人拼了命都要生個兒子,也並非完全是重男輕女,而是家裡有兒子,真的無比重要。
6年前父母都走後,我們四姐妹又各自嫁人,娘家的房子就空置了。每次回去都讓人感覺莫名的失落和淒涼。
記得父母走後第一年,我回娘家祭祀,本想回去小住,但時隔一年回去,一打開大門,就發現家裡的環境很是糟糕。
家具落滿灰塵,老鼠、蟑螂的糞便到處都是。好好的木柜子被老鼠咬了幾個洞,電視機壞了,有些線路也短路了。
最悲催的是,和平房相接的老瓦房也因漏雨沒及時修繕,牆體出現裂縫,隨時要倒塌。看見眼前這一幕幕,我瞬間淚濕了眼眶。
往後這幾年裡,雖然我年年都有回去,但我們四姐妹卻沒再聚齊過。
大姐嫁得遠,覺得娘家沒人了,回去路費要花很多錢,沒啥意思;二姐回來過一次,覺得回家很無聊也沒再回來;
四妹算是勤快的,和我回來過三次,但去年生了二胎後,到現在有一年半沒回來過。每次相聚,都是我主動去見她們,很少她們主動回來。
那一刻,看見四姐妹如此難以相聚,我就意識到,沒有兄弟的娘家,在父母去世後,就如斷了線的風箏,再無歸宿。
再看看周圍有兒子的家庭,每到節日那樣的熱鬧,我也發現,如果家裡還有個哥哥或弟弟,這個家就不至於這麼落敗和冷清了。
父母走後,除了家裡變得冷清,就連親戚們的關係也變淡了。
父母還在時,親戚之間來往都還能彼此熱情。而這幾年父母不在,我替父母走親戚時,卻有種說不出的冷淡。
不管是父親那邊的親戚,還是母親那邊的親戚,也不管我多麼熱情,那些親戚對我的到來,都少了很多往日的親昵,更多只是一種應付和客氣。
就像前年,我去參加母親娘家親戚的喜宴時,看著那些表兄弟姐妹,都是一大家子圍坐在一起聊天吃飯的。而無兄無弟的我,只能跟一些不是很熟的長輩拼桌而坐。
本想和那些表兄弟姐妹聊聊,但多年沒走動就如同外人一樣,只能聊上幾句,就無話可聊了。
在那些親戚眼裡,我們家就像絕戶了一樣,沒必要來往,自動屏蔽了我,往後很多事,都沒再通知我。
今年年前,我時隔一年再回來祭拜父母時,發現老家的房子已經垮塌,模糊了邊界。鄰居在建房時,就故意往我家侵占了一米多的位置。
我上前去理論,可人家還很有道理地說他們沒占用我家地方,只占用了公用過道而已。
後來找了村頭的堂叔出來作證,對方又改口說全家都沒人了,我的戶口也遷走了,老房子倒塌後,這地方就不屬於我們家的了,他愛怎麼建就怎麼建。
這件事鬧來鬧去,最終到現在都沒個結果,也好像不會有結果的,畢竟我家沒兄弟,就沒了後,哪還有地位?
父母去世這6年里,經歷了這麼一件件事情後,我才漸漸明白:父母當初拼了命想要生個兒子,並不是因為他們重男輕女。
而是他們明白,只有家裡有兒子才能讓這個家一直延續下去;才能讓出嫁的女兒有可以回來的娘家;才能穩住各種親戚關係;守住家裡每一寸土地;以及保護好我們這個家的臉面和地位。
同時,這也是很多老一輩人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