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過年過節都能團聚在一起的家族,大多都有這4個共同點

2025-06-13

為啥有些家族,即便分家分成很多小家庭,並且也散落各地生活,可一到過年過節,他們仍能熱熱鬧鬧聚在一起;

而有些家族,卻不同,家裡老人離世或一分家,就很難聚在一起了?

這些年回老家過年,我經過觀察,發現了那些逢年過節都能團聚的家族,大多有這四個共同點:

一、家中有健康且富足的長輩

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位有錢又健康的老人,更是家族凝聚力的核心。老人經濟寬裕、身體硬朗,子女孫輩就不會輕易離散。

即便平日各忙各的,過年過節也會回家相聚。反之,老人沒錢、身體差,即便子女孝順,家族也易分散。

我們村有個五世同堂的家族,家中長輩李老太爺94歲,有4個兒子和3個女兒。

40多年前子女成家就分家了,有的去了城裡,有的去了鎮上,還有去了千里外地等等。但一到端午、中秋、春節,這些子女孫輩都會回來陪他過節。

我們常常夸李老太爺教育有方,而他卻說:「我每月有5000多養老金,不用他們操心,時不時還能貼補子女孫輩,不然誰惦記我這老頭子!」

雖然李太爺這話說得直白,卻很在理,沒經濟負擔,還能貼補小輩,這子女自然樂意回家。

二、有捨得花錢的組織者

大型家族聚餐和同學聚會一樣,沒人牽頭、出錢,很難聚齊。如今物價高,聚餐開銷大,人們權衡利弊,對花錢的聚會很謹慎。

兄弟姐妹成年後還能在過年過節聚餐,除了長輩主導,關鍵是有一兩個慷慨出錢的組織者。他們願意承擔聚餐費用,其他兄弟姐妹也會樂意參加,畢竟既能聯絡感情,又不用破費。

我鄰居家4姐弟,父母去世後,他作為姐弟中最有錢的老二,每到過年過節都出資組織聚餐。兄弟姐妹來時,不用帶東西,走時還能收到禮物。

正因如此,他們家聚餐每次都全員到齊,氛圍和睦。

三、有願意出力勞作的人

除了出錢組織,家族還得有願意出力的人,才能把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讓大家心甘情願回來,得有人實實在在付出。

兄弟姐妹相聚,做飯、洗碗等瑣事得有人承擔。父母在時,這些事由父母做;父母不在,大家都偷懶,聚餐就難組織,人也難聚齊。誰都不想參加只有索取、沒有付出的聚會。

我堂哥是家中老大,大伯和大伯母去世後,他扛起家庭,維繫兄弟姐妹感情。過年時,兄弟姐妹回來,堂哥和妻子包辦買菜做飯、打掃衛生等所有事,孩子也由他們照顧。

大家回來只管享受,正因堂哥無私付出,家族過年過節總能團聚。

四、家中還有未分配的家產或持續營收的家族產業

家族長久相聚,除了親情,還因利益關聯。比如老人留下未分配的家產,或家族產業有收益,能將成員聯繫在一起。

我母親娘家,外公外婆離世留下三間臨街店鋪,因不好平分,外公遺囑規定店鋪不出售,租金四姐弟平分,用於過年過節祭祀、聚餐。

10多年來,母親四姐弟相處融洽,每年至少聚餐三次,費用都來自租金,大家既不出錢也不出力。

如今人口增多、開銷增大,租金不再平分,都攢起來聚餐,只留修繕老屋和水電費,租金每年過年花完,無人私吞。

以上就是家族能經常團聚的4個共同點,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相关文章

  • 70歲老人對子女說:我們不需要你們的陪伴,少來幾次就是孝順
  • 3000退休金40萬存款,拒絕兒媳找的工作,我見不到孫子了
  • 中專同學聚會,班長問大家退休金,我說9000,當晚被踢出同學群
  • 離婚後,我把新女友帶回老家,侄兒驚叫一聲跑了:不好了,狼來了
  • 小姑子總在後半夜跑我家貼面膜,直到我換了一把鎖,我家才清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