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些家族,即便分家分成很多小家庭,並且也散落各地生活,可一到過年過節,他們仍能熱熱鬧鬧聚在一起;
而有些家族,卻不同,家裡老人離世或一分家,就很難聚在一起了?
這些年回老家過年,我經過觀察,發現了那些逢年過節都能團聚的家族,大多有這四個共同點:
一、家中有健康且富足的長輩
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位有錢又健康的老人,更是家族凝聚力的核心。老人經濟寬裕、身體硬朗,子女孫輩就不會輕易離散。
即便平日各忙各的,過年過節也會回家相聚。反之,老人沒錢、身體差,即便子女孝順,家族也易分散。
我們村有個五世同堂的家族,家中長輩李老太爺94歲,有4個兒子和3個女兒。
40多年前子女成家就分家了,有的去了城裡,有的去了鎮上,還有去了千里外地等等。但一到端午、中秋、春節,這些子女孫輩都會回來陪他過節。
我們常常夸李老太爺教育有方,而他卻說:「我每月有5000多養老金,不用他們操心,時不時還能貼補子女孫輩,不然誰惦記我這老頭子!」
雖然李太爺這話說得直白,卻很在理,沒經濟負擔,還能貼補小輩,這子女自然樂意回家。
二、有捨得花錢的組織者
大型家族聚餐和同學聚會一樣,沒人牽頭、出錢,很難聚齊。如今物價高,聚餐開銷大,人們權衡利弊,對花錢的聚會很謹慎。
兄弟姐妹成年後還能在過年過節聚餐,除了長輩主導,關鍵是有一兩個慷慨出錢的組織者。他們願意承擔聚餐費用,其他兄弟姐妹也會樂意參加,畢竟既能聯絡感情,又不用破費。
我鄰居家4姐弟,父母去世後,他作為姐弟中最有錢的老二,每到過年過節都出資組織聚餐。兄弟姐妹來時,不用帶東西,走時還能收到禮物。
正因如此,他們家聚餐每次都全員到齊,氛圍和睦。
三、有願意出力勞作的人
除了出錢組織,家族還得有願意出力的人,才能把兄弟姐妹聚在一起。讓大家心甘情願回來,得有人實實在在付出。
兄弟姐妹相聚,做飯、洗碗等瑣事得有人承擔。父母在時,這些事由父母做;父母不在,大家都偷懶,聚餐就難組織,人也難聚齊。誰都不想參加只有索取、沒有付出的聚會。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