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到43歲才發現:世界上最好的養生方式,其實是「遠離人群」

2025-06-13

「老人最好的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我一直認為,對於老人來說,最好的養生方式就是和子女住在一起,這樣時刻有人關注他們的身體情況,也能改正他們錯誤的生活習慣,從衛生到飲食再到陪伴,全方面地給老人最好的養老。

為此,10年前,我事業取得成功,在城裡買了房子之後,就把農村的父母接到了城裡養老。

可父母來城裡住了5年多,身體狀況卻越來越糟糕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平時什麼補品維生素都沒給他們斷過,家裡也是吃得好喝得好,沒苛待過父母,父母每天也是活得很自在,去跳舞去打牌,月月我們給的零花錢也夠他們花的,怎麼比在農村過得還自在,身體卻還會有這麼多病痛?

直到4年前,父母被我送回老家住了一段時間後,我才發現了其中原因。

當時是因為疫情,我就把父母和孩子都送回了老家住。

我老家離縣城50多公里的一個鄉村,20年前,我給父母翻新了老屋,每年過年過節也會回去打理,那居住環境都還不錯的,老家的土地也借給鄰居耕種,也沒怎麼荒廢。

但缺點就是人口太少了,以前我還小時,村裡有二百多戶人家,一到過年,密密麻麻的一大堆男女老少,可熱鬧了。現在稀稀落落的,房子還有一大堆,住的人卻少了。

我那當村幹部的髮小統計過,整個村大概也只有四五十戶人家還在常住,其他不是去鎮上,就是去城裡定居了,留在村裡的不過是一些還沒條件去城裡買房的,和子女合不來的,更或者就是那些五保戶低保戶了。

我當年也是怕父母在農村太孤單,才把他們接到城裡來的。

由於疫情太漫長,又反反覆復,我怕父母那麼老的人,萬一感染上了會受不了,就一直沒讓他們回城裡來。即使孩子可以正常上學了,我也還是讓他們在農村住著。

父母在農村一住半年,我以為父母住慣了城裡,也習慣了城裡熱鬧的生活,會住不習慣冷冷清清的農村了,但讓我沒想到,父母回到農村反而活得更自在了,每天夫妻倆搗騰家裡的幾塊地和魚塘。

母親種上了半畝地的蔬菜瓜果,老父親則養起了水鴨,後山野草叢生的果園,也被他們夫妻倆給開荒回去了。

我怕父母會累著,畢竟當時都快70歲的人了,夫妻倆各自還有點不少慢性病。可好幾次回去看父母,發現他們比在城裡的氣色還好,都胖了好多。

有一次,我是時隔1個多月才回去的,看見父母都胖了好多,我還以為他們血糖高了,但父親卻說,前不久去鎮上趕集時,測了血糖血壓都很正常。

我就對他們胖很納悶,而母親看我這麼擔心,就嘻嘻哈哈地說道:「你爸天天除了喂鴨子,撿鴨蛋,還有幫忙曬個衣服,其他時候都是玩手機和吃喝拉撒睡,每天晚上又喝小酒,能不胖麼?」

而我爸也說我媽:「你媽不也一樣,天天就圍著那點菜地干,餐餐都吃一大碗米飯,晚上又八九點就睡了,還睡的跟豬一樣,夜夜打呼嚕.......」

後來,了解了一番後才知道,父母回到農村的生活是非常健康又自在的。

每天他們夫妻都在干一些農活,作息非常規律,吃喝都健康,最主要的是,遠離了城裡的喧囂和嘈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而相比之下,我覺得父母在城裡生活的那五年多,其實過得挺不好的。

父母為了幫我們帶娃,很遭罪,天天要六點起來,做早點和伺候孩子上學,早中晚都要去接送孩子,晚上孩子回來又要輔導孩子。

而我孩子又很調皮,經常惹兩老生氣。

在家裡,我也是覺得父母閒著,就把全部家務和很多瑣事都丟給老人去負責。

雖然父母在城裡也有不少娛樂,但也都是有好有壞的,就像我母親,每天去跳廣場舞,也會和小區里一些老太太們嘮嗑打牌,這看似很歡樂,但也經常和人發生矛盾,互相拌嘴,甚至還鬧過兩大家人掐架的。

我父親也差不多,在城裡認識了一堆老頭,一有空就去喝酒打牌,有點錢了還會組隊去洗腳,玩起來比我們年輕人還瘋狂,半夜一二點才回家。

也許就是因為這些瑣事,讓兩老在城裡住了不到兩年,就開始晚上失眠睡不著,三高飆升的。

所以,看見父母回農村生活,氣色變好、三高穩定、失眠減少的變化後,我感覺什麼補品、營養品、中醫療養等養生方式,都不如讓他們離開城市、遠離人群回到農村生活好。

遠離了城裡的喧囂、勾心鬥角以及帶娃的負擔,每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用早起也不用熬夜,這樣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讓老人活得很好,我覺得我們年輕人如果能做到這樣,身體也可以保養得很好。


相关文章

  • 70歲老人對子女說:我們不需要你們的陪伴,少來幾次就是孝順
  • 3000退休金40萬存款,拒絕兒媳找的工作,我見不到孫子了
  • 中專同學聚會,班長問大家退休金,我說9000,當晚被踢出同學群
  • 離婚後,我把新女友帶回老家,侄兒驚叫一聲跑了:不好了,狼來了
  • 小姑子總在後半夜跑我家貼面膜,直到我換了一把鎖,我家才清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