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說我媽走了更好?你不是能耐得很?」李建國冷聲說。
李瑤坐在地上,臉上滿是疲憊:「我哪知道孩子這麼難帶……」
「當初我媽在,你說她多事;現在她走了,你又說她重要。你當媽的不能光靠嘴啊!」李建國怒斥。
無奈之下,李建國請了半個月假,可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兩口子這才知道張桂蘭在時,那日子過得有多省心。
一個月後,李瑤終於低下頭,硬著頭皮打了電話給張桂蘭:「媽……我錯了,那天不該那樣跟你說話。你……你要願意回來,咱們一定改。」
張桂蘭在電話那頭沉默了很久,最後嘆了口氣:「我不是不幫你們,但我要的是個『人』的尊重,不是個『用』的工具。想讓我回去,行,得有規矩。」
於是,幾天後,張桂蘭回來了。但這一次,她不再一手包辦。她規定了時間:每天幫帶孩子上午三個小時,下午她去跳廣場舞,晚飯由小夫妻輪流做;尿布錢、奶粉錢,該你們出的別指望她貼補。
李建國和李瑤這才意識到:老人願意幫忙是情分,不願意是本分。不能因為有人能扛,就把責任全甩了。
故事的最後,家裡漸漸恢復了平靜。李瑤也重回了工作崗位,不再以「裝病」來逃避責任;張桂蘭則活得更自在,不再壓抑自己。
那年冬天,一家人一起拍了張全家福,笑容里,終於有了理解和尊重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