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5歲,相信「養兒防老」鬼話賣房與兒同住,如今我竟無家可歸
「養兒防老是鬼話,自己留後路才是正道。」
我叫王素梅,今年五十五歲。
年輕時,我一直聽人說:「養兒防老,兒女是你的依靠。」
我信了,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兒子王立傑身上。
丈夫去世後,我更是省吃儉用,努力攢下了一套房,想著將來至少能有個安身之處。
去年,立傑和兒媳徐婉勸我:「媽,房子賣了吧,跟我們一起住,以後我們照顧您。」
婉婉還甜甜地笑著:「這樣一家人在一起,多好。」
我聽了,心裡一陣溫暖。
孩子們願意讓我住在一起,給我養老,這不正是「養兒防老」的體現嗎?
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賣掉房子,把錢給了他們,只留了一點養老錢。
可誰知,才過了一年,我竟無家可歸。
剛搬進來時,大家都客客氣氣,日子還算舒心。
可漸漸地,兒媳的態度開始變了。
起初是小細節——她不再主動給我留飯,吃飯時總是提前吃完,我只能自己去廚房翻找剩菜。
後來,她開始用一些微妙的語氣跟我說話,話里話外都是「媽,您是不是能找點事情做,別老呆在家裡?」
我聽出了她的意思,可我能去哪兒呢?
最讓我難受的是,有一天晚上,我無意中聽到她和立傑在臥室里低聲說話。
「你媽住在這兒,太影響我們的生活了。」
她抱怨道,「要不,讓她搬出去吧?」
我的心像被刀子劃了一道口子,隱隱作痛。
第二天一早,立傑試探著說:「媽,婉婉懷孕了,家裡房間有點緊張……要不,您去婉婉娘家住一陣?」
我愣住了,看著他熟悉的臉,突然有點陌生:「我搬出去?可我賣了房子,現在沒地方去了。」
他笑著拍了拍我的肩膀:「媽,您先去住幾個月,婉婉這陣子需要休息,等孩子出生再說。」
我盯著他,他的眼神閃躲。
我終於明白了——我已經不是這個家的主人,我只是個被遷就的「臨時住客」。
曾經以為他們是我的依靠,結果卻成了被拋棄的對象。
我忍著心裡的苦澀,點了點頭。
收拾東西的時候,我把僅剩的錢和幾件衣服放進一個舊旅行包里,心裡五味雜陳。
曾經的那個家,那個屬於我的地方,如今已經不屬於我了。
離開兒子家後,我拎著行李,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望著街上的車水馬龍,眼裡酸澀不已。
曾幾何時,我以為自己這輩子不會流浪,可現在,連個安身之地都沒有。
原來,防老不是養兒那麼簡單,它需要真正的保障,而不是靠親情的幻想。
那天夜裡,我投奔了一個老朋友,她聽完我的遭遇,嘆了口氣:「素梅,幸虧你還有點養老錢,要不然……連住的地方都找不到。」
我苦笑著,心裡懊悔不已。
曾經的我,那麼相信「養兒防老」,可現實卻狠狠地給了我一巴掌。
「自己才是自己的靠山,別把退路交給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