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是造了什麼孽!」
她第一次在家人不在的空當,打開了兒子們的微信聊天記錄。
她看到大兒子和二兒子聊天記錄里寫著:
「你看她罵完大嫂又懟小妹,過生日我們誰去了都是被挑刺。」
「她哪是關心我們,她是非得別人按她意思活。」
「小時候她一句話能讓咱們吃不下飯,現在不想讓自家孩子也經歷一遍。」
王桂芳呆住了。她從來沒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眼裡,竟成了「毒舌老太」。
她又點進了孫女的朋友圈,發現自己的評論都被屏蔽了。
她在評論區留言:「你奶奶看見你跳這個視頻了,像什麼話。」
卻從未收過一個回復。
那一刻,她意識到:她所謂的「直言快語」,其實是刀子嘴,刺傷了一家人,卻不自知。
過完生日後的一周,她悄悄把自己寫了十幾頁的「遺願清單」撕了。
那上面寫著要把房子分三份,退休金留給孫子們做教育基金。她現在明白了,不是留多少錢就能換來親情的。
她開始學著閉嘴。
跳廣場舞時,別人議論誰家媳婦不孝順,她不插話了。
鄰居買了新沙發來請她看,她不再說「顏色太老氣」那種話了,而是學著笑著說「真有氣派」。
她試著給小女兒打電話,不再質問、不再指責,而是輕聲說:「媽最近想吃你煲的蓮藕排骨湯了,能來看看我嗎?」
電話那頭沉默了一下,傳來輕輕一句:「我周末去。」
她鼻子一酸,掛斷電話,笑著抹了眼角。
日子仍舊清淡,但她開始去社區做志願者,陪老人聊天、幫人寫字、教手機。
她開始學著聽,而不是一味地說。
一年後,她70一歲的生日,沒有大排宴席,沒有大聲炫耀,只是和三個孩子約了在家裡吃頓飯。
飯桌上,小孫子悄悄給她夾了塊她愛吃的紅燒肉,「奶奶,這個軟糯。」
王桂芳點點頭,眼眶微紅:「好,好吃。」
飯後,大兒媳幫她洗碗,女兒陪她散步,最小的兒子說了句:「媽,你這樣多好,家裡氣氛都輕鬆多了。」
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晚年的溫暖,不靠錢多,也不靠嘴快。
靠的是一個「願意收口」的覺悟,一句「我錯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