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好奇問她:「媽,你怎麼不讓親戚來了?」
她一邊削蘋果一邊笑:「我現在有生活費了,花自己的錢自在些。再說了,住別人家多難為情,你以為那些人真是來看我的?還不是想圖你們點啥……」
我心裡一驚,卻也更明白了一個道理:經濟自由,是人最體面的底氣。
再後來,婆婆甚至和樓下鄰居一起報了個「老年瑜伽班」,沒事出去活動,氣色好了,脾氣也和氣了。
我在廚房切菜,聽到她跟電話那頭的親戚說:「住哪兒不重要,主要咱們心裡想著彼此,別總麻煩別人。」
我頓時笑出了聲。
那頓晚飯,我破天荒給婆婆夾了兩塊排骨,她笑得合不攏嘴。
如今,我們家的三居室恢復了「清靜權」,婆媳關係也比以前融洽許多。
林凱常說:「其實解決問題不一定要對抗,找對方法,大家都能舒服。」
我點頭:「你說得對,有些孝順,是要講方式的;有些尊重,是靠平衡來的。」
有時候,別看錢不多,但給得對,管得穩,情分也能換來體面,親情也能守住邊界。
而我,終於從那個每天為誰又來住而煩惱的媳婦,變成了能安安穩穩喝一杯茶、看兒子寫作業的妻子。歲月靜好,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