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後的呂念祖,把重心放在工作上,卻在夜深人靜時對著空蕩蕩的屋子發獃。朋友勸他再找個伴,他總是搖頭:「忙慣了,一個人也挺好。」
「萬里長城永不倒——」
1985年春晚舞台上,那個穿著白色中山改良裝的男歌手,用穿透雲霄的嗓音,讓全中國記住了「呂念祖」這個名字。
誰能想到,30年後,這位曾唱遍大江南北的傳奇歌手,會在孤獨中走完一生,55歲便帶著遺憾離場,只留下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
呂念祖的童年寫滿「貧寒」二字。父母捧著體制內的「鐵飯碗」,卻連孩子的一條完整褲子都買不起。
別的小孩在玩泥巴,他卻踩著二手縫紉機給全家補衣服。但苦難中總有星光——鄧麗君的磁帶、劉文正的專輯,成了他破破爛爛的童年裡最奢侈的 「精神食糧」。
16歲那年,他不顧家人反對,報考廣州藝術學校,後來又輾轉到瀋陽音樂學院求學。別人苦學美聲唱法,他卻偷偷在宿舍里跟著收音機模仿粵語流行歌。
為了賺生活費,他穿梭於廣州的音樂茶座,用獨特的嗓音翻唱《鐵血丹心》《恰似你的溫柔》,十元一場的駐唱費在當時堪稱「高薪」,卻遠不是他的終極目標。
1984年,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他發行的專輯《九州方圓》創下百萬銷量,磁帶堆起來能裝滿一間屋子。次年春晚導演組找上門時,他正蹲在茶座後台啃饅頭。
為了讓《萬里長城永不倒》更「接地氣」,他硬是把粵語歌詞改成普通話,在彩排時把嗓子練到沙啞。當除夕夜的鐘聲敲響,他站在舞台中央,身後的長城背景畫與他的歌聲一起,點燃了全國觀眾的愛國熱情。
爆紅後的呂念祖,演唱會門票被炒到「黃牛價翻三倍」,場場爆滿的體育館裡,歌迷揮舞著螢光棒(那時還是手電筒)跟著他合唱。
但80年代末,港台流行樂如潮水般湧入內地,新生代歌手層出不窮,他突然發現,自己的「愛國金曲」不再是市場主流。
聰明人總能在時代夾縫中找到新出路。他轉型做主持人,在廣東台的舞台上妙語連珠;又跨界從政,成了廣州白雲區文化局局長。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