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童年傷疤,成了她日後「劍走偏鋒」的導火索。就像她說的:「如果不是想逃離窮山溝,誰願意把自己當猴耍?」再看她在美國的遭遇,簡直是魔幻現實主義劇本。
可當她真的靠「雷人語錄」在上海走紅,卻發現自己跳進了更大的坑——鋪天蓋地的謾罵、被節目組當小丑消費,最後只能遠走美國,成了「全網通緝的笑料」。
說老外都是「約炮的」,找華人結婚又因黑歷史被嫌棄,40歲的她被困在孤獨的牢籠里。
網友辣評:「鳳姐這是把『作妖』技能點滿了,卻忘了點『生存技能』。」
可換個角度想,一個連英語都說不利索的女人,在異國他鄉靠打零工維生,能撐到現在已經是奇蹟。那些曾經把她當段子的人,又有幾個敢拍胸脯說:「換我去美國,能比她強?」
這場風波最值得玩味的,是大眾對鳳姐態度的180度大轉彎。當年她靠「自黑」收割流量時,網友罵她「沒底線」;如今她狼狽不堪地求放過,又有人說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可別忘了,鳳姐不過是流量時代的「祭品」——節目組為了收視率把她包裝成「奇葩」,網友為了找樂子跟風嘲笑,最後拍拍屁股走人,留下她獨自承受後果。這就像一群人往火堆里扔鞭炮,炸傷了人,卻怪人家不該站在原地。
有人問:鳳姐的悲劇能避免嗎?答案或許藏在她那句「後悔上電視」里。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沒有團隊、沒有背景的素人,一旦被推上風口浪尖,大機率會被撕得粉碎。
她的狂言、她的出格,何嘗不是一個底層女孩絕望的吶喊?只不過這種吶喊,最終成了別人狂歡的燃料。
如今鳳姐哭著求「別拍了」,與其說是向偷拍者求饒,不如說是向整個流量時代的控訴。
當我們嘲笑她的荒誕時,也該想想:在這個人人都想當網紅的時代,還有多少「鳳姐」正在被製造、被消費、被遺棄?
這場黑色荒誕劇的落幕,或許該讓所有人清醒——流量從來不是蜜糖,而是裹著糖衣的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