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不說話,兒媳卻站出來和我吵起來,說:我既沒有要你們的東西,更沒有得到你們的幫助,如今,憑什麼要讓我來伺候你們?
聽了兒媳的話,我心真的涼透了,什麼叫沒有要我們的東西?
她也不想想,那高出旁人一半的彩禮是誰給的?那改口費和下車費,像天價一樣,又是誰承擔的?難道這些都不算了嗎?
再說,是我們不願意幫忙的嗎?
我再一次問兒子:你是不是也是這樣想的?
兒子看了一眼兒媳後,說:你們永遠是我的父母,你放心,我不會不管你們的。
當晚,兒子避開兒媳給了我5000現金,說:以後有事就給我打電話,我是你兒子,該我盡的義務我肯定會做到。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兒子一家三口就走了。
鄰居知道後,都說兒媳太精、太無情,還有人說:兒媳之所以拒絕我和老伴的幫助,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不想贍養我們,她甚至從一開始就已經算計好了。
聽了鄰居的話,我怕老伴多心,本想安慰老伴幾句,最後還是老伴安慰我,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況我們都是凡人,她有自己的打算也是正常的,她不願意回來可以不回來,不必勉強,我們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是啊,和兒媳計較,最終受氣的還是自己,想通後,我也不再糾結於兒媳的態度了,過好眼前的日子才是硬道理。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她不想占別人的便宜,也不想讓別人占自己的便宜,這種性格,說不上是對還是錯,只能說是一種缺陷。
有這種性格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合群,還冷漠、自私。
就如同文中的兒媳一樣,她可能從一開始就不喜歡公婆,所以才處處想要和公婆劃清界線。
可她忘了,公婆是丈夫的父母,某種意義他們就是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有著緊密的關係,就如同故人所說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果公婆過不好,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丈夫,而丈夫恰恰是小家庭的核心人物,所以,只有公婆過好了,小家庭才能過得好。
從這一點上來分析的話,是兒媳過於狹獈了。
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