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劉阿姨也非常著急,經常催著兒子結婚,可她不知道的是,她在老家到處炫耀兒子有本事、能掙錢的時候,她的兒子肖峰卻經常吃泡麵或開水泡飯。
至於找對象,不是肖峰不想,而是還沒有條件,因為,在特區生活了將近10年,沒有誰比他更清楚想要找對象,首先得有個窩。
而且,他更知道自己沒有任何的助力,一切只能靠自己,除了要攢彩禮之外,還要攢買房的首付。
可彩禮容易,而買房子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肖峰終於找到了對象,一個同樣來自外省,比他小兩歲的姑娘,兩人都是奔著結婚而相親,所以,從頭到尾都很簡單,女方甚至連彩禮都不要。
不過,她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窩,她說:哪怕空間小一點也沒關係,起碼不用擔心半夜會被房東趕。
肖峰也覺得既然要成家了,那就要有一個家的樣子,東拼西湊下,加上女方也拿了一部分,兩人合力買了一套二手房。
房子雖然舊了一點,但對這對新人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一個被稱之為「家」的地方。
劉阿姨知道兒子買房後,吵著要跟兒子一起生活,而肖峰則想著如今妻子懷孕了,母親過來的話,剛好可以幫忙買菜做飯,等孩子出生,母親還可以幫忙帶娃。
可這只是肖峰的一廂情願,劉阿姨不是為了幫他帶娃而來,而是想要跟著他享福,這成了小夫妻之間的一個矛盾中心。
劉阿姨剛到兒子家的時候,兒媳對她非常熱情,哪怕挺著肚子,同樣給她做了滿滿一桌子菜,以示對她的歡迎。
還給她準備好了各種生活用品,甚至親自教她怎麼使用熱水器和洗衣機,怕她住不習慣,會無聊,還給她買了一台手機。
第二天,兒媳還帶她出去逛超市,熟悉周邊的環境,希望她能夠融時這個大環境。
總之,兒媳能想到的都去做了,反觀劉阿姨,把兒媳對自己的好當作是理所當然,不但沒有幫忙分擔家務,甚至還嫌棄兒媳做飯不好吃。
劉阿姨在兒子家的日常是這樣子的:每天等著兒子買早餐回來,兒子兒媳上班後才起床,吃完早餐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到了中午,要以讓兒子給自己叫外賣,要麼自己隨便做一點湊合著吃,晚上就等著兒子和兒媳回來做飯。
吃完飯,她也從來不會主動幫忙收拾,甚至連掃把都不知道放哪的,碗一放,再喝一杯水,然後就下樓去跳廣場舞。
而最讓兒媳生氣的是,每次婆婆用過的洗手間,都是又髒又亂,還有一股異味,不用看都知道婆婆又沒沖廁所。
為此,累了一天的肖峰,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然後再準備晚飯,吃完飯後,他還得給母親洗衣服。
不到10天,肖峰兩口子就受不了了,作為兒子,他左右為難,而作為兒媳的妻子卻沒那麼多顧慮。
在劉阿姨跳完廣場舞回來後,兒媳忍無可忍地問她什麼時候回老家?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