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70歲,每隔三個月來家裡住10天,起先我不懂母親去世後我懂了
都說:再好的手足之情,到最後也只不過是親戚而已。而親戚之間,哪怕關係再好,同樣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某一個親戚頻頻來家裡小住,畢竟,關係再好的親戚也只是外人,誰都不喜歡家裡長期性多一個外人。
大家都知道「家」是一個可以脫掉「面具」完全放鬆、做自己的地方,可如果家裡多了一個外人的話,那麼,「家」也將變得沒那麼自在,甚至連說話都需要注意分寸的地方。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知道注意分寸,輕易不去打擾別人,可下面這位網友來信說:
舅舅70歲,每隔三個月來家裡住10天,剛開始我不懂,只是覺得舅舅特煩人,明明兒子一家就住在隔壁小區,卻偏偏來我家。
後來,母親去世,舅舅陪著我守靈後,我才讀懂了母親和舅舅之間的深厚情愫。
大家好,我叫李宇皓,以前我最煩的就是舅舅每隔三個月就到家裡住10天,可以說是風雨無阻。
為了表達對舅舅的不滿,我甚至給他臉色看,還和母親抱怨,抱怨舅舅不通人情世故,明明自己兒子一家就住在隔壁小區,不去兒子家,反而到姐姐家。
母親總勸我,說:不管怎麼說他都是你舅舅,是長輩,你哪怕不喜歡他,也應該尊重他,而不是鬧情緒,那隻會讓人覺得你沒教養,給別人看笑話。
我實在無法理解舅舅為什麼放著兒子家不去,卻那麼喜歡來我家,關鍵是母親雖然嘴上經常吐槽他,實際上卻表現得非常熱情。
每次都掐著點為舅舅收拾房間,把被套全部清洗一遍,甚至連舅舅的私人物品都要一一檢查一遍,生怕漏了什麼東西,這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家裡要迎接什麼重要的貴客。
這就不說了,母親還專做舅舅喜歡吃的東西,每次都說:你舅舅難得來一次,我們不得好好招待嗎?再說,你舅舅都這把年紀了,還能來幾次?
其實,母親是非常念舊的人,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甚至可以說非常窮,而且,還是村裡人甚至是親戚朋友議論的對象。
原因是父親發生意外後,左腿比右腿短,走路都是一拐一拐的,不但無法像普通人一樣走路,甚至還無法挑重活。
可想而知,在當時以種莊稼為生的年代,父親只能算是半個勞動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自從父親發生意外後,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從我有記憶起,我和妹妹幾乎沒穿過新衣服,身上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母親從外公外婆家撿回來的舊衣服。
除此之外,每次家裡有困難,特別是交不起學費時,母親就會回娘家,只要母親回娘家,所有的問題都會得到解決。
那時候我隱約聽說,很早之前,舅舅就去銀行貸款,到新疆包地種棉花。
打拚了幾年後,舅舅家建起了樓房,還是村裡第一個擁有最有氣派的別墅型小洋房的人。
都說「有得必有失」,舅舅在收穫了物質上的滿足的時候,卻失去了陪伴父母的機會,或者說在他忙著賺錢,把錢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時,卻忽略了父母,甚至沒來得及見外公最後一面,這是他最大的遺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那十幾年,舅舅一家都在新疆,照顧外公外婆的事情就落到了母親身上,那一年,外公右腿上長膿瘡,外公不想給母親添麻煩,就自己去村裡的小賣部買點常見的消炎藥。
可吃了藥後,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到最後,整條腿都腫了,別說走路,連動都動不了,這時才讓人來找母親。
母親知道後,連忙讓父親騎自行車送她回娘家,見到外公後,又在村裡找了一輛三輪車,把外公送到醫院做手術。
醫生說:如果再晚一點,這條腿就保不住了。
那一次,外公住院就住了二十多天,全程都是父親在照顧,舅舅本來打算回來的,後來聽說外公病情穩定後,就沒有回來。
不過,外公的住院費,大部分是舅舅墊付,舅舅說:他人沒到,但不能錢也不到。
經歷了這一次大病後,外公仿佛老了很多,身體也大不如以前,出院後,母親把外公接到家裡來。
原因是外公需要休息,而且,外公那條右腿沒力氣,大部分時間只能臥床。
為了方便照顧外公,只能把他接到家裡來,而且,母親不放心外婆一個人在家,因為外婆心臟不好,連外婆也一起接到家裡來。
母親對我們說:外婆來了不但可以和外公作伴,還可以幫忙照顧一下外公,這樣一來,大家都能輕鬆一點。
本以為外公的腿哪怕不能恢復得像以前一樣,最起碼可以正常走路,更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可是,兩年後,外公的右腿突然復發,當晚高燒不退,後來,轉到市級醫院,可惜,還是沒有搶救過來。
外公走得太快、太突然了,從發現他發燒到去世,不到24小時,誰都沒想到外公就這樣走了,甚至沒來得及告別,就永別了。
雖然母親第一時間給舅舅打電話,可舅舅還是沒來得及見外公最後一面,這是他心裡最大的遺憾,同時也造成了他與母親之間關係的破裂。
舅舅責怪母親沒有把外公照顧好,說了很多刺傷人心的話。
其實,舅舅不知道,母親同樣自責,同樣責怪自己沒有照顧好外公。
可這明明只是意外,誰能想到外公的病情來得那麼快,不但毫無預兆,甚至連一點緩衝的時間都沒有。
而外婆受不了打擊,同樣住進了醫院,母親兩頭跑,既要照顧住院的外婆,還要和舅舅一起辦理外公的葬禮。
送走了外公後,舅舅完全無視母親,可以說是把母親當仇人一樣,還一聲不吭就把外婆接走。
那段時間是母親最黑暗的日子,失去至親,還被唯一的弟弟誤會,對母親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
直到半年後,外婆可能無法適應新疆的氣候,舅舅把外婆送回來,在見到母親的那一瞬間,看得出來舅舅的表情很不自然。
不過,母親見到舅舅先「服軟」,心裡只有高興,哪還會和舅舅計較,這對姐弟之間,雖然沒辦法像以後那樣,但有外婆在,哪怕沒有很熱情,也能維持表面的姐弟情。
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表弟結婚時,舅舅居然在隔壁小區給表弟買婚房,舅舅的說辭是那裡的位置好,離學校近,還便宜。
當時誰也沒有往心裡去,覺得這只是偶然,可自從兩年前外婆去世後,舅舅有事沒事就愛到我家來串門,後來甚至還固定時間上門,每隔三個月就要到家裡住10天。
剛開始我還忍著,畢竟舅舅是長輩,而且,他還幫過我,我考上大學那年,舅舅知道我家困難,二話沒說給了我一個大紅包,足夠我交學費。
正因為有這個紅包,緩解了我的焦慮,同時,也減輕了父母的負擔。
也許正因為舅舅對我們家好,母親除了常常叮囑我和妹妹不要忘記舅舅的恩情之外,對外公外婆不但特別孝順,也從不計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那些年舅舅長年在外,照顧外公外婆的事幾乎都落到了母親身上,也因此常常引起奶奶很大的意見。
奶奶經常在村裡說母親心裡只有娘家人,而不把婆家人放眼裡,說母親總愛往娘家跑,眼裡沒有她這個婆婆。
也許正因有母親的付出,舅舅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去拼搏,只是,這同時也是舅舅最大的遺憾。
沒能在至親床前伺疾,沒有好好地盡為人子女的孝道,更沒有好好地陪伴過,甚至來不及道別,這成了舅舅心裡無法釋懷的事情。
也許是移情作用,舅舅把對外公外婆的思念與愧疚都轉嫁到母親身上,他假裝看不見我對他的不滿,每次來都笑呵呵地直接找母親聊天。
次數多了,我也習慣了,再說,每次舅舅來家裡住,母親都非常高興,哪怕她嘴裡吐槽說「看他一點都不自覺,兒子家不住,偏偏來我兒子家住,真不把自己當外人」可那嘴角卻是堯起來的。
那時候不懂兩個老人為什麼有說不完的話,每次舅舅來,就會粘著母親,說得最多的是他們小時候的事情。
直到去年年尾,母親突然暈倒,我被嚇到了,第一時間把母親送醫院,可還沒到醫院,母親就醒過來了。
本來母親不願意去檢查,說:我一點事都沒有,何必花那冤枉錢?但在我強烈要求下,母親不得不配合。
該檢查的項目,全部都做了,但結果卻要在24小時後才能拿得到,醫生讓我們回家等結果。
誰知第二天早上,母親再一次毫無預兆地暈倒,只是這一次,母親再也沒有醒過來。
直到最後,我們都不知道母親是什麼原因暈倒的。
而在母親的靈堂前,舅舅像個木偶一樣,呆呆地坐著,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有時會喃喃自語:姐,你怎麼不多陪陪我?你走了,我以後找誰去?
送走了母親後我才發現,舅舅好像一下子老了好幾歲,以前很愛笑的人,仿佛失去水分的樹苗一樣,只剩下滿臉的「老樹皮」,甚至還是一副對生活無所謂的樣子。
而且,從那以後,舅舅再也沒有登過我家的門了。
這時我仿佛才明白了舅舅以前為什麼那麼喜歡來我家住,而且,還把我家當成他自己家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原來,一切只不過是這裡有一個他想要珍惜和陪伴的人,都說「五十而知命」,上了七十歲的舅舅更懂得時間的珍貴。
他只是想在有生之年儘量多地和自己的姐姐在一起,哪怕他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外甥的不快,可他還是遵從內心的想法,風雨不改地和姐姐作伴。
如今,姐姐走了,曾經充滿溫馨和回憶的地方,對舅舅來說,那隻不過是別人的家,對他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這一瞬間,以前想不通的事情,似乎都有了答案。
其實,人都是念舊的,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更容易想起小時候的事情,這也是很多人所說的「回不去的舊時光」。
很多人上了一定年紀後才發現,小時候有父母、有兄弟姐妹的家,才是自己想回去卻回不去的地方。
只是,很多人在感嘆歲月催人老的同時,卻又放任時間流逝,並不懂得去珍惜僅有的機會,他們沒有看清事物本質的智慧。
而文中的舅舅卻懂得及時「回頭」,他在失去雙親後,或者應該說在他的原生家庭成員中,只剩下姐姐後,他選擇了陪在姐姐身邊,當然,這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他用實際行動彌補了心中的缺憾,也算是及時止損。
實際上,這樣的人才是生活的「勇者」,勇於面對自己,做真實的自己!
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