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婧,今年三十五,是個普通上班族,住在市郊的一個老小區。結婚七年,兒子五歲。老公叫李峰,做裝修工,工作忙的時候連軸轉,清閒時也不捨得閒著,接些零活補貼家用。
兩年前,我婆婆搬來和我們住,說是來幫忙帶孩子、做飯。她人不壞,就是有點「自來熟」,不拘小節,說話直來直去。
最讓我頭疼的是——她每次去買菜,從來不帶錢。
「媽,您今天出門記得帶點現金,萬一攤位不收微信……」我邊收拾桌子邊提醒。
「哎呀,我去市場都熟了,賣菜的都認識,記帳就成。」婆婆一邊擦著灶台一邊答,滿臉輕鬆。
我憋著話沒說。可每次買完菜回來,她就把一張紙條往我手裡一拍,「小婧啊,今天花了三十二塊五,你微信轉我點。」
我無奈地笑笑,手機點開支付頁面,「媽,下次還是您自己帶點吧,我也有時候顧不上轉。」
她擺手,「哎呀,咱是一家人,算那麼清楚幹啥。」
話是這麼說,可我每天下班回家累得要命,還得一邊看孩子一邊算她「口帳」,心裡難免堵得慌。
這事積攢久了,我也不好發作,只能默默忍著。
直到那天,我請了半天假,剛好要買點雞肉燉湯,婆婆提議一起去菜市場。我點頭,「好啊,正好我也想看看最近菜價。」
出了門,我特意沒帶錢包,也沒開手機支付。心想,今天看看婆婆到底怎麼「記帳」的。
一路上,婆婆邊走邊跟我念叨,「那個賣雞蛋的老李頭,前些日子孫子考上高中,嘿,喜得很……還有賣芹菜的劉嫂子,她家閨女上個月嫁去了廣州。」
我應付著點頭,心裡卻越來越好奇。
到了市場,婆婆熱情地招呼著攤販們,「哎,老李頭,給我來兩斤雞腿!記我帳啊!」
「行嘞,李嫂子,老樣子啊,月底你兒子來結吧。」
我一愣,接著看到婆婆拿起塑料袋,遞給我,「小婧,你幫我拎著,咱去買點青菜。」
我忍不住輕聲問:「媽……這些人都讓你賒帳?」
婆婆一點沒覺得不妥,「是啊,我跟他們混了幾年,早都熟透了,李峰每月給我生活費,我月底統一結。」
「可您從來不說啊,我還以為您每次都讓我轉錢是當場付的。」
婆婆笑笑,「你平時忙,事也多,我就沒細說。再說了,我這把年紀了,也想省點事。你以為我真啥都記得清?我怕忘帳才天天回家趕緊找你報帳,圖個心安。」
那一刻,我心頭一陣發酸。原來我以為她「不帶錢是懶」,可她是怕自己記性不好,把錯算、漏算的責任推給我這個「年輕人」,反而能心安理得些。
「媽……」我低聲道,「您以後不用太費心,您幫我們帶孩子做飯已經夠累的,買菜錢也別自己記啦,咱們可以每周定個預算,您花著方便。」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