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阿姨養女25年,花費百萬換來心寒:不幫我帶娃,以後也別找我
古人云:「天涼未必秋,心寒方覺冷。」
世間最冷,莫過於心寒。對父母來說,最心寒的事,莫過於養出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
作家八月長安曾說:「最容易令人感到溫暖和驚喜的是陌生人,因為你對他沒有期望;最容易令人感到心寒和悲哀的是親人,因為你愛他們。」
天下至愛,莫過於父母對子女的愛。但這種愛常常是單向的,多少父母為子女奉獻一生,掏心掏肺,得到的回饋,卻是少之又少。
甚至,有些子女只懂索取,不懂回報,也不懂感恩。
正如《安家》中的嚴叔夫婦。
靠賣包子謀生的他們,傾盡一生的財富,全款320萬為兒子買房,讓兒子在大都市裡,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可是,長期顛沛流離四處租房的嚴叔夫婦,並沒有因此過上安居樂業的安穩日子,只懂索取的兒子,將他們拒之門外,讓他們繼續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
嚴叔夫婦耗盡大半生,養出這麼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心寒的?
01.不懂感恩的孩子
57歲的趙阿姨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她「富養」女兒25年,花費百萬隻換來心寒。因為沒有答應幫女兒帶娃,女兒竟以她的養老相要挾。
趙阿姨之前曾聽人說過,現在的年輕一代,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不懂得感恩。
有一些孩子甚至會有一種「父母求孩子給他們養老」的思想意識,他們把養老當成從父母那裡,獲取更多利益的脅迫工具。
趙阿姨沒想到,自己的女兒就是那樣的孩子。
趙阿姨只有一個女兒,和天下大部分父母一樣,她一直以來都是以「孩子利益最大化」作為標準,指導自己的生活。
在女兒成長過程中,趙阿姨全心全力地付出,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自我發展上,她都放棄過很多機會。
女兒是90後,那時流行「富養」女孩,趙阿姨和老伴不僅在物質上讓女兒吃飽穿暖,在心理上也是無微不至小心呵護。
趙阿姨儘量給女兒最好的。女兒喜歡唱歌,她去報了古箏班;女兒想學跳舞,她去報了舞蹈班……
從幼兒園到小學,她每天接送,每天輔導;初中時,女兒英語成績差,她找來老師補習外語;高中時也一樣,補課的錢沒少花,生活上更是操心不斷。
後來,女兒上了大學,趙阿姨在生活費方面儘量給足,別人家的孩子每月1200或1500元生活費,她都是給2000元。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