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父母是門「技術活」。
有的子女能做到讓父母盡享天倫之樂,四世同堂其樂融融,把一大家子人的關係經營得親厚熱鬧;有的子女自認為對父母掏心掏肺,對親戚鞍前馬後,卻落得人人埋怨。
「愚孝」者阿華(化名)的經歷,就體現出一個「費力不討好」。
02
阿華出生在小縣城,家庭條件一般,他勤奮讀書,自己憑本事在大城市站穩腳跟,結了婚有了孩子。
妻子雯雯和他的條件差不多,看中了阿華的人品和勤奮的勁頭,她生了娃也不辭職,指望著趁年輕多干幾年,為養孩子多攢些本錢。
某天,阿華忽然把父母和弟弟接來家裡住,沒有和雯雯商量。
雯雯想,剛有了娃,婆家人來應該是幫忙照看孩子的,但是她想錯了丈夫的心思,當晚,阿華跟她攤牌了。
阿華說:「你也知道,我家那個小縣城一直發展不起來,小區沒電梯,房子在四樓,父母住著上下樓不方便。再加上醫院條件也不好,就讓他們來了,孝順父母有啥錯呢?」
雯雯愣了,小兩口自己還沒打拚出多少家底兒,現在又要養娃,怎麼負擔老人的生活?
但是她知道,阿華是個非常孝順的人,他說的小縣城的條件也是個問題。
雯雯說:「那你弟弟跟著來了,打算怎麼辦呢?」
阿華的弟弟比他小十歲,正在上高一,成績中上游,還有點叛逆,不是個好管教的年紀。這下三人一起住進來,日常相處恐怕有些尷尬難辦。
阿華拍胸脯說:「你放心,我會管好他,不影響你和娃。咱們這裡師資條件不錯,轉過來上學更能出成績,以後家裡也指望他呢!再說了,一家人就該住在一起啊!」
丈夫說得頭頭是道,雯雯雖然不高興,但念著婆家人看上去也還好,就接受了現狀。
這件事看上去簡單,一家6口也熱鬧。但是生活本來的面貌是雞毛蒜皮,六個人相處必然生出一系列的麻煩。
雯雯遇到的第一個難處就是做飯,6口人的吃喝用度,頓時讓日常開銷暴漲。
更何況小叔子17歲正在長身體,一頓飯吃兩人的份,丈夫阿華免不了還要給弟弟買衣服買鞋子,學校里的學雜費、補課費,也都是阿華掏錢。
雯雯只覺得,仿佛突然多了一個兒子要養,簡直不堪重負。
另外,公公婆婆老年人的作息和他們夫妻倆也對不上,老人早早起床了,一大早出門遛彎,十點回來吃飯,中午不吃,睡到下午四點再吃一頓就完事。
或許是他們在小縣城生活閒散,才養成了這樣的作息。
但是雯雯家裡的作息一向是跟著上班的丈夫阿華來,吃標準的三頓飯。
公公婆婆本應該體諒子女,把自己的作息改一改,或者雯雯做飯時多做一些,等他們吃飯的時候熱一熱,也就省事多了。但是老人說吃不慣他們的飯,非要自己做。
一天下來,廚房用五回,實在是太浪費水電。
為了這些雞毛蒜皮、柴米油鹽的瑣事,雯雯沒少生悶氣。但是她不想和公婆鬧不開心,就私下裡跟阿華說,希望他能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幫家裡省省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但是阿華也沒有好辦法,只說讓她忍一忍。
沒想到他們的談話被阿華弟弟聽去了,偷偷告訴了老人,老人當晚就發火,說兒子不孝順不懂感恩,說兒媳一個婦道人家胡說八道、攛掇丈夫不孝順父母。
這話說得沒理,把雯雯氣哭了,她只是為家裡支出操心,沒有嫌棄公婆的意思。
公婆的態度讓雯雯心寒,這個不懂事還傳閒話的小叔子更讓她來氣,索性當場吵翻,掏出記帳本一筆一筆錢數落,讓公婆自己養小兒子,不要花她的錢。
聽了雯雯這麼硬氣的指責,公婆暴怒,拍桌子怒罵,小叔子在旁邊冷笑翻白眼。
丈夫阿華是個糊塗的人,這時候只想勸和息事寧人,說父母:「家裡花銷確實多,我們兩口子也快攢不下錢了。咱們也得節儉些,別這麼花錢沒個算計,讓雯雯壓力那麼大。」
又說妻子:「父母年紀大了,短時間習慣難改,又不是故意惹你生氣,別覺得我爸媽是欺負你,把事情鬧得這麼大,何必呢?」
這話說得兩頭不討好,在他看來自己是一家之主,還覺得別人都得聽他的。
雯雯抱著兒子奪門而出:「我惹不起你家人,我和兒子就是多餘的!我走還不行嗎?」說罷回了娘家,不接電話不給開門。
雯雯這一走,阿華心裡空落落的,他想著跟父母「約法三章」,把家裡操持得井井有條,妻子回來後一看沒有那些糟心事,自然就原諒自己了。
可是當他自己當家管理這些瑣事,才知道妻子的不容易,自己也越管越煩。
雯雯回娘家才一周,阿華就忍無可忍,對不知收斂的父母和弟弟失去了耐心,自己動手打包行李、買了車票,二話不說就把他們仨扯到車站去,把他們推上車,讓他們再也別來了。
當晚,阿華把雯雯接回了家,發誓再也不幹這種渾事了。
03
自古以來,孝順父母就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
把孝順父母這件事搞成跟父母結怨、與妻子鬧翻,往往是因為男人沒搞懂其中的人情事理,不懂得親疏有別,埋下了禍患。
一:婚後的小家庭,是具有排他性的。
結婚成家,即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男人女人要撐起這個家庭,其他人都要往後排。
因此古人說「成家立業」,意思是讓成年人把心思用在自己的小家庭上、用在自己以後的人生和事業上。因此,配偶關係應比父母和兄弟姐妹更親近一層才對。
婚後的小家庭,意味著夫妻倆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有自己的事要做。
故事中丈夫接來父母和弟弟,花費夫妻倆的錢、占用小家庭的房間、干擾夫妻兩人的正常作息,無疑是打破了小家庭發展的原計劃。
更何況現代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更加排斥這種多人混住的生活方式。
從物質角度來說,一個剛剛建立的小家庭,經濟條件、人力條件都是有限的,正是需要夫妻雙方合力「搞建設」的階段,再加上養育孩子,夫妻倆壓力不小。
可見,婚後的小家庭絕不是幫助親戚、供養老人的最佳狀態。
二:無論男女,都要守好自己的家,打好家庭保衛戰
現實生活中,供養老人、幫扶親戚這些事會更加「殘酷」。
因為所有牽扯錢的事情,都會變得複雜起來。
比如家裡有兄弟姐妹的,出錢出力孝順父母,會被質疑搶家產;能說會道、能哄老人家高興的,會被懷疑騙老人立遺囑;親戚之間借個錢,要是讓對方寫借條,又容易破壞感情。
可見孝順老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萬一哪件事做得不順別人心意了,可能反過來自己的小家還受牽連,平白無故被親戚算計了財產。
即便是80後、90後一代的獨生子女,上一代人也往往是多子家庭。
當下二胎、三胎逐步開放,這類親戚之間的糾紛必然也會捲土重來。守護好自己的小家庭、保衛家庭的財產,與孝順父母兩頭兼顧,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