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彼時國內反感韓流的大有人在,但不可否認的是,韓流那時候在國內確實是火到無以復加。
不管是《重返二十歲》、《我是證人》、《分手合約》等影視作品,還是《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極限挑戰》這些綜藝節目,都在各種翻拍、模仿韓國。
可以說限韓前,整個內娛市場都缺乏創新,跟著韓流的風向在走,各路韓國明星紛紛來中國撈金、金秀賢這樣的頂流能同時在中國手握35個代言,賺得盆滿缽滿。而國內明星往往只能淪為韓星的背景板,整個內娛仿佛都成了韓娛的後花園。
曾憑藉《我是歌手》節目在中國走紅的黃致列就表示,自己在中國的酬勞是在韓國的100倍,中國市場對藝人的待遇真是讓韓國本土市場望塵莫及。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韓國明星雖然一來中國就溢價嚴重,但比起國內的那些流量明星,已經足夠算「物美價廉」了。畢竟從市場狹小、高度內卷的韓國市場拼殺出來的藝人,業務水平都沒得說,哪怕是黃致列這樣在韓國最多只能算二三流的偶像歌手,來中國參加頂級音樂節目、和李克勤、張信哲等國內大咖歌手比拼也沒怎麼落下風,更不要說韓庚、宋茜、歸國四子這些從韓團回來、出口轉內銷的頂流了,這些都足見韓國造星工業的發達。
好在趁著限韓這幾年,內娛也迎來了流量明星井噴的時代,各種偶像選秀綜藝也是層出不窮。創造101、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創造營等節目捧出了一堆流量愛豆,雖然也有模仿韓國綜藝的影子在,但好歹也算是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風格,捧出了蔡徐坤等頂流。
但韓流一旦回歸,勢必又將對內娛造成衝擊,尤其現在韓流已經進一步升級了,不管是《寄生蟲》《魷魚遊戲》這樣的影視劇,還是防彈少年團bts這樣的偶像組合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亞洲市場,甚至火到了歐美,跟還在自娛自樂、難以走出國內的內娛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也有不少網友認為,沒必要這麼急著看衰內娛,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業務能力普遍更強、價格更低的韓流明星回歸,或許也能殺一殺目前國內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和通告費,敦促內娛流量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吧!
到底是內娛重回被韓流支配的恐懼,還是韓流回歸反而促進競爭,幫助內娛偶像產業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