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在醫藥大學讀了7年。期間,他創作了《鄉愁四韻》《神話》《痴痴的等》《戀曲1980》《搖籃曲》《盲聾》等歌曲。
羅大佑將這些歌曲收錄在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專輯上市後賣了20多萬張,超過了很多知名歌手。羅大佑由此在台灣歌壇嶄露頭角。
1980年,羅大佑大學畢業後進入台灣一家醫院放射科上班。入職前,父親告誡他:你可以搞音樂,但不要放棄醫生這項工作,它能保證你有一個最起碼的生活。
羅大佑將父親的話記在心裡,他一邊在醫院上班,一邊創作歌曲。
1981年,羅大佑創作出歌曲《童年》,交給張艾嘉演唱。這首歌迅速在港台和內地傳唱開來,成為羅大佑最經典的作品之一。
羅大佑與張艾嘉合作已久,為張艾嘉寫過《光陰的故事》等名曲,兩個人都熱愛音樂,都有一顆年輕而燦爛的心。
遺憾的是,張艾嘉當時已經結婚了,羅大佑將這份情愫埋在心底。
張艾嘉祖籍山西五台,1953年出生於中國台灣省,比羅大佑大1歲,是著名的歌手、演員、導演、編劇。
1976年,張艾嘉因主演影片《碧雲天》,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1977年,張艾嘉與林青霞合作演出古裝黃梅戲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她在片中飾演「林黛玉」,深受觀眾好評。
張艾嘉結婚很早,25歲時嫁給了劉幼林,丈夫比她大16歲。然而婚後張艾嘉對丈夫並不滿意,她傾慕羅大佑的才華,後勇敢離婚,與羅大佑相愛。
02
當時張艾嘉比羅大佑紅,收入也遠比羅大佑高。這時羅大佑已快30歲了,父母希望他早日結婚生子。
於是羅大佑要求張艾嘉回歸家庭,這是張艾嘉無法接受的。因矛盾不可調和,1986年兩人分手了。
為情所傷的羅大佑向醫院請了長假,遠赴美國紐約療傷。他在紐約買了一套小公寓,每天困在家裡寫歌、流淚。家人不停地給他打電話,希望他能回來。
羅大佑一個人在紐約也覺得精神太孤寂,於是1987年,羅大佑賣掉了紐約的公寓,回到香港發展。
羅大佑決定辭去醫院的工作,做一名專職的音樂人,為此他給父親寫了一封長達11頁的家書,講述了自己對音樂的痴迷,及兩種職業難以兼顧的困惑。
父親含淚給他回了一封信,同意他辭職。但父親也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希望羅大佑儘快結婚成家。
不久,羅大佑認識了台灣女星李烈。她1958年出生於中國台灣,出演過《一剪梅》《含羞草》《早安台北》《小城故事》等影視劇,奪得過台灣電視「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獎。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