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父親病倒後,家庭的擔子落到了他的肩上。
當時的他正面臨考大學、選專業,但于震卻輟學了,走向了社會。
為了賺更多的錢貼補家用,他在外闖蕩。
但于震沒學歷沒背景,只能從最底層的服務員做起。
整日端茶倒水,一米八的小伙子,略顯尷尬。
一旁的同事看到後,不禁給他出主意:「你可以去酒吧當服務員,賺得多還輕鬆。」
在同事的建議下,于震走進了酒吧。
沒想到,這一來還真就來對了。
靠著機靈的頭腦和過人的身材外貌,
于震在生意火爆的酒吧里拿到了不少小費,很大程度地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但時間一長,只有18歲的于震卻沒有了動力。
他總認為,年輕的自己還擁有更多的希望,而這份工作早已達到了瓶頸期。
於是,直率的于震向老闆提出了辭職。
雖然老闆很是可惜,但卻沒有過多挽留于震。
而是將他推薦給了一個做銷售的大哥。
無處可去的于震,借著這個機會聽從了老闆的建議,當上了銷售員。
但新老闆卻以他年紀太小而拒絕了他,
為了博得信任,于震自信地說:「您不讓我試試怎麼知道我不行?」
於是,帶著產品,于震便踏上了銷售之路。
從起初的幾十塊,到後來的幾百塊,于震的成績越來越好,老闆也逐漸認可了這個年輕人。
但沒想到,追求新鮮感的于震,再一次放棄了這個工作。
因為這一次,他又將目光定格在酒店大堂經理的職位上。
有了推銷和服務員的經驗,于震對於這份工作也十分得心應手。
不僅成了老闆的得力助手,還能巧妙地化解各種問題。
那一年,二十歲出頭的于震,早已經歷了多份職業,見過了許多人,
比同齡人成熟、能吃苦。
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才能讓他在日後的演藝事業中大放異彩。
只不過,這時的他還在為生計發愁。
雖然于震吃下了「幹啥啥行」的紅利,但他卻沒有歸屬感。
虛無縹緲的未來,也同時變成了他前途的攔路虎。
而他缺的只是一個機會。
三、
1995年,演員呂麗萍在北京文化中心創辦了群星表演藝術學校,
只要有表演夢,不管是16歲,還是36歲,都能來這裡圓夢。
原本演員這個詞距離於震十分遙遠,卻不曾想,一個同事的話改變了他的一生。
偶然的一天,酒店的一名小哥向一眾同事提起了這件事,還提議大家一起去試試。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