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劇《傳家》嚴格來講是一部群像劇,易家三姐妹、易興華、黃夫人、易鍾傑、席維安、唐廢物、陸培、阿媛、阿鳳、汪劍池、清芬等,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閃光點,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儘自己所能保家衛國,尤其是劇中的女性角色獨立自醒,編劇太會塑造女性形象了。
家國大義的《傳家》後半段明明很精彩啊,為什麼某瓣評分這麼低呢?難道是缺少營銷嗎?
以色侍人的阿鳳和富家千金清芬聯手刺殺侵略者。
千年前的古人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如今的現代人活得竟然不如古人,習慣性按照社會地位將人分成三六九等,尤其是國產古裝劇,思想固化到了極致。
阿鳳,舊時代的可憐人,出生於貧民家庭,對於這樣的家庭而言好皮囊是她不幸的開始,妹妹生病她被賣進了煙花柳巷,從事著令人不齒的工作,犧牲皮相和色相,為原生家庭賺取生活費。但是她的缺點同樣明顯,不良的生活習慣,尖酸刻薄的處事方法。這個角色自帶悲情底色,貧賤的出身,悽慘的遭遇,早已喪失了人的基本權利,被大眾鄙視嫌棄。
清芬,和易家三姐妹一樣出生於富貴人家,女性意識和民族意識早早覺醒,她和她的家族默默為大局觀努力。但是劉家卻遭到滅頂之災,清芬被脅迫,8歲的弟弟有生命危險,倔強的劉會長不得不低頭。
易興華用自己的性命,激勵子女家人和侵略者對抗。
易家犧牲了易興華,劉家卻全軍覆沒,稚子病故,女兒犧牲,劉會長擺脫了束縛也失去了生的希望。
阿鳳和清芬,兩個雲泥之別的小女子追求相同的信仰,瘦弱的身軀對抗萬惡的侵略者。
阿鳳為國捐軀,炸毀了「新世界」,和侵略者同歸於盡,悲壯又燦爛,新世界多諷刺的地名啊。
誰說商女不知亡國恨?
人的品格和貞潔無關,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性審判是禁錮女性的枷鎖,讓女性淪為男性的附屬品。
阿鳳這個角色,全劇只有20分鐘的小配角,身在泥潭,卻展現了高潔的品格。
一:為了原生家庭,出賣自己。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