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琅琊榜》,為何被稱為胡歌的轉身之作,製片人的遺憾之作?

2022-06-28     昀澤     16355

原著里的故事背景是架空歷史的寫法,在電視劇中演員服飾卻要有具體的歷史根據。為此,劇組的服裝老師特別研讀了大量古籍,最後決定按照西漢禮制來製作服裝。

於是我們後來看到的《琅琊榜》不同於其他古裝劇,服裝並非大紅大綠的隨意,而是色彩素淡、質樸,配飾精良講究。

神劇《琅琊榜》,為何被稱為胡歌的轉身之作,製片人的遺憾之作?

劇中從人物的冠帽、佩綬能一眼看出等級身份,連佩玉帶在身前而非身後這樣的細節也嚴格按照古籍記錄而來。

為了在古裝劇最容易出錯的禮儀環節不鬧笑話,導演組還特別邀請國內專業的宮廷禮儀團隊來為演員做培訓。

業界最負盛名的禮儀專家「溫太醫」張曉龍專門派了得意門生李斌跟組,隨時隨地進行指導。小到行禮坐姿,大到國家典禮,一絲一毫也不容許有含糊。

神劇《琅琊榜》,為何被稱為胡歌的轉身之作,製片人的遺憾之作?

在其他細節上《琅琊榜》製作團隊同樣「錙銖必較」,事事較真。

比如小飛流啃蘋果要導演親自示範,啃的方向和大小都有要求。

劇中代表六部的小木牌道具,上面文字的顏色各不相同,所隱藏的含義和結局也大有講究。

神劇《琅琊榜》,為何被稱為胡歌的轉身之作,製片人的遺憾之作?

還有靖王走路的步伐,在大婚時、殿奏時和平時都有所不同。梅長蘇和林殊以不同身份對應的字跡區別同樣一目了然。

在拍攝譽王謀反這場戲時,為了追求五萬人打到只剩三千人的漸少效果,一段20分鐘的戲生生被導演拍了7天

劇中的深層寓意也有不少巧工匠心,比如火盆暗喻赤焰軍,梅長蘇與火盆的時時相守正體現了他對過往經歷的依戀。

神劇《琅琊榜》,為何被稱為胡歌的轉身之作,製片人的遺憾之作?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電視劇拍攝完成,後期製作同樣精益求精,配音全部邀請業界大咖完成。

還有為齊敏、朱副統領、甄平配音的張磊則再次展現了他「分聲有術」的高超專業水準。

神劇《琅琊榜》,為何被稱為胡歌的轉身之作,製片人的遺憾之作?

唯二沒有後期配音的是梅長蘇和靖王,有網友留言詢問是不是劇組沒錢請配音大咖?

這是開玩笑了,原因當然是胡歌和王凱本身的台詞和聲音足以媲美專業配音演員,他們是在為劇組省錢呢。

胡歌和王凱為劇組省錢的地方可不止配音這一塊。整部電視劇里出現多首旋律優美的插曲,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風起時》是胡歌唱的,《刺血長殷》是王凱唱的,《紅顏舊》是劉濤唱的,這些歌曲的演唱都沒有讓劇組花錢。

演員們堪比專業的演唱為電視劇增色不少,也為王凱和劉濤增加了唱歌的信心。兩人後來參加綜藝節目《跨界歌王》,分別榮獲第三季和第一季的冠軍。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