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詠梅憑藉《地久天長》獲得柏林影后的桂冠,成為第三位獲得柏林影后的華語女演員,此前兩人分別是張曼玉和蕭芳芳。
可誰能想到這位演技精湛的影后,此前演了25年的配角,而面對自己得獎,她卻只用「幸運兒」來形容自己,是什麼養成了她人淡如菊的性格?
在《地久天長》之前她曾經歷過父母接連去世,為此演藝事業停擺4年時間,是丈夫的支持讓她漸漸走出傷痛,如今夫妻二人已經相愛近30年,他們過的怎樣?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詠梅的前半生,那大概只有「配角」這二字了,她戲裡演了25年的配角,戲外在生活中她也是個微不足道的配角。
而造成她「配角人生」悲劇的源頭,則是她的母親。
1970年詠梅出生在內蒙古,按理說生活在大草原的女孩大多性格豪邁奔放,可詠梅卻是其中的異類。
每年在大型慶祝活動的時候,身邊的小夥伴都會放聲歌唱,然而輪到她氣氛卻總是會冷掉,因為她幾乎不敢開口。
每當這時親戚朋友都會忍不住吐槽:「你怎麼一點都不像是內蒙古的孩子。」
而詠梅面對親戚的吐槽,連辯解都難以開口,她目光移向一旁,卻看到母親在耐心的照顧哥哥,根本沒有注意到她的窘迫,而這種事情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其實從很早以前詠梅就知道母親是個重男輕女的人,她出生在普通家庭,家裡還有一個哥哥。
按理說作為妹妹,她從小應該是被哥哥和家人呵護著長大,可是詠梅的人生並非如此。
很小的時候詠梅就發現母親是偏心的,母親喜歡把好東西給哥哥,只要哥哥進步一點母親就會給予肯定。
而面對身邊的女兒她的表現就冷漠很多,她看不到女兒的進步,看不到女兒的委屈,更看不到女兒的祈求關懷的目光。
有時候哥哥也會質疑母親對妹妹的關心太少,可每當這個時候,母親都會敷衍的說一句:「啊是嗎?我覺得都一樣啊。」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