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不太敢去討論王一博的演技,一來自己只是個普通觀眾,沒有什麼專業術語,不懂專業技巧,說不出那些深刻的理論,而且自身帶著粉籍,說了別人也會說你護短。二來王一博作為一個年青演員,非科班出身,代表作也還不多,沒拿過什麼演技類的獎,論之仿佛欠缺底氣。
但心裡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你的想法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才能是對的?為什麼你的理論一定要由專家之口說出去才能算是有道理?看劇而已,遵從自己的內心,覺得喜歡便是喜歡有這麼難嗎?
所以寫了些不成熟的心裡話,不是想說服誰,比較誰,僅僅表達自己各人的一些想法而已。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誰的演技好,演技不好,而是每一個普通的觀眾,不管他是什麼身份,什麼背景,什麼文化,什麼地位,只要是認真看了劇的,都有平等的表達自己看法的資格而已。
每一個人的感受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份喜愛都值得被尊重。
前幾天安利了幾個朋友看風起洛陽,也跟他們進行了一些討論,關於王一博的演技有說不錯的,也有說還欠些火候的,主要還是集中在前期比較木訥的表情上,而後期爆發的部分基本都覺得好。
因此,我也開始自我反省,我是不是真的帶有粉絲濾鏡呢?是不是因為喜歡他所以看什麼都順眼呢?但是隨即我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就像老媽再愛自己的兒子,如果兒子拿了一個不及格的考卷回家,再是慈母恐怕不可能做到催眠自己說總分只有60。要知道我也曾經只是個連王一博名字都沒聽到說的路人,倘若他的演技當真毫無亮點,我又怎麼可能被他吸引?而且即使在成為他的粉絲之後,也不是他的所有演繹我都覺得好的,比如他的第一部劇,人間至味是清歡裡面的翟至味,同樣是父親被害死去殺仇人的戲,我當時看就覺得確實演得不夠到位,空有憤怒,尚欠悲傷。
那為什麼我們的觀影感受如此不同,真的是我水平不夠嗎?為了搞清楚我們的分歧到底在哪裡,我繼續跟朋友討論。然後她說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思考。
她說雖然劇情很吸引人,但是有時候她還是拉著看的,比如高秉燭在墳前的幾場,只看了第一場,後面都有拉。這個就比較讓我意外了,因為她非常讚賞和喜歡黃軒的演技,除了這部劇還看了他很多劇,算是她最喜歡的演員了,最起碼算個劇粉吧。按照一般情況,你喜歡一個演員,也喜歡他的演技,也喜歡這部劇,為什麼他的部分你還會去快進或是跳過呢?唯一的解釋是這些部分場景是注重表現人物情緒而不是推進劇情的。
這也因此讓我想到我很久以前很朋友類似的討論,當時的結論就是她屬於偏重劇情的觀眾,而我是偏重人物的觀眾。
對於偏劇情的觀眾來說,她更看重劇情的推進,而對於人物角色本身相對沒有這麼重視,所以也就對人物本身關注度沒這麼高,也不會特別的去思考這個人物的背景啊,成長啊,背後有什麼情緒啊都等等。相對於人物,演員,他們更喜歡去思考這個劇情怎麼推進啊,哪個是幕後黑手啊之類的問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這類的觀眾往往更喜歡直給型的表演,也就是我們經常在一些演技競技類節目裡看到的,一個角色,不給你前因後果,沒有人物背景,就是一個場景,在這個設定場景里,這個人物表現出對應的喜怒哀樂,越是能明顯得表現出這些情緒,讓觀眾第一時間直接的,明確的感受到,那就是演技好,是合格的表演。因為這樣的表演能夠讓觀眾馬上明確的知道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扮演了什麼角色,表達了什麼情緒,不用觀眾廢腦筋去琢磨,因為劇情向的觀眾往往不願意在琢磨一個角色上廢太多的心神和時間。
所以即便他們很欣賞或喜歡這個演員或者角色,也不會太耐得下性子來看那種對推進劇情沒太大用處,但能更豐滿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的戲份。同樣的,這種觀眾往往也是純粹的劇粉,跟劇不跟人,不會因為某一個演員去看一部劇,也很難因為一部劇成為某個演員的粉絲。比如我這個朋友,看了這麼多年劇,欣賞了很多的演員,但從來沒成為誰的粉絲過。
而我則屬於偏重人物的觀眾,除了關注劇情以外,我會更在意劇里有沒有我喜歡的角色,而且特別喜歡去思考這個角色是什麼性格,什麼背景,以前怎麼樣,以後怎麼樣。如果一部劇里有我喜歡的角色,即使劇情差點或者製作差一點我也能看得下去,如果沒有我喜歡的角色,那必須是劇情非常非常好,才足以吸引我看下去。
對於我這樣的觀眾,會希望一點點地去了解這個人物,知道他的前世今生,觀察他一個細微的表情,想像這個角色未來的成長變化。我不希望看到演員去演這個角色,我希望看到這個角色本身,可以讓我與角色共情,共同成長。一旦我喜歡上這個角色,往往也會對這個演員感興趣,會去了解和看他其他的角色,如果這個演員的其他作品和本身繼續吸引我,就會一直喜歡。
偏重角色的觀眾會更願意看到角色的成長變化,會特別關注角色的內心情感表達的戲份,而不僅僅是通過一場戲或者一個表情去直接定義這個角色的性格。
偏重角色或劇情只是相對的,也有部分是兩者都差不多看重,說白了了只是個人偏好而已,沒有對錯好壞高低之分。
就好比有人更喜歡油畫的色彩飽滿,豐富,也有人更喜歡國畫的靈動意境。但你能說到底是油畫更好還是國畫更好嗎?
一個演員可以嘗試各種表演方式,但最終只能選擇一種,每個演員都有自己對於角色不同的解讀和表演方法,對於觀眾才是幸事。為何我們現在經常懷念以前的老港劇,因為那時候沒有這麼多所謂的章法,不管是外表的美,還是演繹角色的美,都各有不同,這才百花齊放,有了滿園春色。
所以作為一個粉絲,更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一句王一博演得不好就認為他是黑子,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評價標準,只要他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都應當被尊重。
但同樣的,我也不會因為有十個人在我耳邊說王一博演得不好就隨大流也說他不好,因為我有自己內心的聲音和判斷,我也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解讀。藝術欣賞沒有絕對的標準,喜歡更不可能有。
風起無痕,好惡隨心,毀譽無感,眼明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