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的觀眾往往更喜歡直給型的表演,也就是我們經常在一些演技競技類節目裡看到的,一個角色,不給你前因後果,沒有人物背景,就是一個場景,在這個設定場景里,這個人物表現出對應的喜怒哀樂,越是能明顯得表現出這些情緒,讓觀眾第一時間直接的,明確的感受到,那就是演技好,是合格的表演。因為這樣的表演能夠讓觀眾馬上明確的知道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扮演了什麼角色,表達了什麼情緒,不用觀眾廢腦筋去琢磨,因為劇情向的觀眾往往不願意在琢磨一個角色上廢太多的心神和時間。
所以即便他們很欣賞或喜歡這個演員或者角色,也不會太耐得下性子來看那種對推進劇情沒太大用處,但能更豐滿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的戲份。同樣的,這種觀眾往往也是純粹的劇粉,跟劇不跟人,不會因為某一個演員去看一部劇,也很難因為一部劇成為某個演員的粉絲。比如我這個朋友,看了這麼多年劇,欣賞了很多的演員,但從來沒成為誰的粉絲過。
而我則屬於偏重人物的觀眾,除了關注劇情以外,我會更在意劇里有沒有我喜歡的角色,而且特別喜歡去思考這個角色是什麼性格,什麼背景,以前怎麼樣,以後怎麼樣。如果一部劇里有我喜歡的角色,即使劇情差點或者製作差一點我也能看得下去,如果沒有我喜歡的角色,那必須是劇情非常非常好,才足以吸引我看下去。
對於我這樣的觀眾,會希望一點點地去了解這個人物,知道他的前世今生,觀察他一個細微的表情,想像這個角色未來的成長變化。我不希望看到演員去演這個角色,我希望看到這個角色本身,可以讓我與角色共情,共同成長。一旦我喜歡上這個角色,往往也會對這個演員感興趣,會去了解和看他其他的角色,如果這個演員的其他作品和本身繼續吸引我,就會一直喜歡。
偏重角色的觀眾會更願意看到角色的成長變化,會特別關注角色的內心情感表達的戲份,而不僅僅是通過一場戲或者一個表情去直接定義這個角色的性格。
偏重角色或劇情只是相對的,也有部分是兩者都差不多看重,說白了了只是個人偏好而已,沒有對錯好壞高低之分。
就好比有人更喜歡油畫的色彩飽滿,豐富,也有人更喜歡國畫的靈動意境。但你能說到底是油畫更好還是國畫更好嗎?
一個演員可以嘗試各種表演方式,但最終只能選擇一種,每個演員都有自己對於角色不同的解讀和表演方法,對於觀眾才是幸事。為何我們現在經常懷念以前的老港劇,因為那時候沒有這麼多所謂的章法,不管是外表的美,還是演繹角色的美,都各有不同,這才百花齊放,有了滿園春色。
所以作為一個粉絲,更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一句王一博演得不好就認為他是黑子,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評價標準,只要他是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都應當被尊重。
但同樣的,我也不會因為有十個人在我耳邊說王一博演得不好就隨大流也說他不好,因為我有自己內心的聲音和判斷,我也相信自己的眼光和解讀。藝術欣賞沒有絕對的標準,喜歡更不可能有。
風起無痕,好惡隨心,毀譽無感,眼明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