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本身得過茅盾文學獎,又由橫掃過各大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的劉震雲親自上馬編劇,范偉、劉蓓參演。然而,明星陣容也沒能挽救這部電影——這位擁有41屆奧斯卡金像獎(學生單元)頭銜的導演辜負了觀眾的厚望,巨大關注下,票房2000萬。)
但同樣子承父業,作為導演,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交出了接近完美的答卷。
(《七月與安生》,不僅拿下1.67億票房,還拿下12項金像獎提名,讓周冬雨和馬思純一起斬獲金馬影后。
《少年的你》,更是口碑成績都被認可。獲得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等眾多獎項。併入圍了奧斯卡。曾國祥也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的中國香港本土導演。)
還是那句話,最大的原因,我認為是天賦,這個天賦是藝術的內核,就是一個人是怎麼看待人生和人性的,他感知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他認知區能被開發的深度。
(2010年曾國祥就憑藉《戀人絮語》拿到了最佳新導演提名)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後天教育可以賦予的,後天的環境對此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已。
但我還是觀察出了一點不同,簡單說,曾志偉在扶持孩子這件事上,是絕對被動的。
說白了,他壓根就不想搞什麼「子承父業」,完全沒有這個發心。
曾國祥從小與母親一起在加拿大生活,與父親曾志偉很少相處,雖然直到去年母親去世,父母還在婚姻這層法律關係中,但實際上一家人,從頭到尾基本分開生活的狀態。
用他話說:「每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我的家庭有著特別的相處模式,那就是不經常見面。」
可以想像,兒子有足夠獨立成長的空間。
曾國祥在多倫多完成學業回到香港,因為王家衛而愛上電影,他對電影的愛自發而強烈。
22歲回到香港,曾志偉對孩子演員事業的幫助只有一件事,給陳可辛打了一個電話。
曾國祥抓住了這一切,從演員出發,也得到了《幽靈情書》《金雞》《青春夢工廠》等角色,但他立刻意識到,總是被動等待機會,不是他想要的。
他開始嘗試做導演,因為身後是不再景氣的香港電影市場,他離港赴京。
這一點很不同,劉雨霖、張末是學成歸來的歸巢,曾國祥則像在北漂。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