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醒過來時,有點反應不過來是怎麼回事。我怎麼就被送進了醫院,還是在ICU?我躺著很不舒服,左手背上還在輸液,藥水所剩不多了。
這時老公推門進來,見我醒著,趕緊問我「感覺怎麼樣,還難受不,喝點水吧」。當他用吸管給我喂了水後,我才又聽見他輕聲的不滿和埋怨。
「你這是幹什麼啊,不是還有我呢嘛!以後不許再做傻事!」想不開?我怎麼就想不開了?老公又說到「幹嘛吃那麼多安定片?」
吃安定片?我有失眠的老毛病,平時睡不著的時候才吃半片的。我昨天晚上好像是吃了半片,有什麼不對嗎?老公說我想不開,難道?
慢慢地,我想起來昨天的事情。昨晚兒子來電話,又催我去他家帶孩子,還說外婆有舅舅和姨娘在,但他,只有我一個媽媽。我不幫他,誰能幫他呢,而且他將來也會這樣對待我的。這讓我特別生氣,也很為難。難道只能在母親和孫子中間選擇一個嗎?
我一邊想,一邊把我要吃的安定片掰開,掰了一片又一片,也不知道一共掰了幾片。結果,不知道是想得太多太入神,還是鑽了牛角尖,糊裡糊塗的,就把掰開的藥片全都給吃了進去。
然後,等到老公早上叫我早起沒叫醒,才發現不對勁,就把我送到醫院來了,搶救、洗胃,整整折騰了一上午。
沒過多久,兒子和兒媳婦也抱著孩子來了,他們可能坐的一早的動車吧。看到他們,老公就是一頓臭罵,把孩子嚇得大哭。唉,要不是因為小孫子,我也不至於這樣。
3年前,給兒子操辦完婚禮後,我也算是完成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件心事。心裡沒了負擔,也就不想再上班勞神費力的,就辦理了退休。
母親已經86歲,一直都是哥哥、姐姐們在照顧著。我心裡感激他們這些年的付出,就想著,也該讓他們輕鬆輕鬆了,換我來照顧媽媽吧。
當年,我和老公是在兒子剛上學那年來到了蘇州,在那裡工作、安家。每年,也就是春節的時候能回家過個年、團聚一下。這一晃,二十多年就過去了,如今,孩子都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事業、家庭;而我們,也都成了老人了。
之前,因為離家遠,我又是最小的孩子,照顧父母的責任就全被哥哥姐姐承擔著。現在,我退休了,哥哥姐姐們也都是六七十歲的年紀了,他們既要照顧小的(孫子們)又要照顧老媽,就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所以,為了減輕他們的負擔,也為了彌補一下這些年對母親和姊妹們的虧欠,我就跟老公和兒子商量,反正也退休了,我回老家伺候母親去行不?他們也都全力支持我,我就高高興興地回老家陪伴母親了。
02
轉過年來,兒媳婦懷孕了,我特別開心。我喜歡小孩,哥哥姐姐家的孫子、孫女們都是我的寶貝,更何況我自己的親孫子。所以,我買了很多吃的、用的,各種東西,寄給了兒媳婦。我還打算帶媽媽一起去兒子家住一段時間,專門照顧下兒媳婦。
可問題是,母親不願意。她說,哪有帶著老人去照顧兒媳婦的,人家不一定高興,她也不習慣。可我感覺,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啊。為了打消母親的顧慮,我就在和兒媳婦視頻時說了這件事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兒媳婦很高興,說她啥都不懂,如果有長輩在,她就不用害怕了。還說帶著姥姥去多住一段時間,就當是旅遊散心。看到孩子們是真的願意我們去,母親才同意了。
我們在兒子家住了三個多月,我每天洗洗涮涮地不停,還變著花樣地給兒媳婦配餐、增加營養,就盼著她能有個好胃口。而母親也時不時地傳授點經驗,把那種「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積極作用發揮了出來。
待兒媳婦過了最初的孕吐期後,胃口也越來越好,人也結實了不少,這讓母親很放心,就又想起回她自己家的事了。我感覺為難,我這伺候孕婦呢,也不能一人劈成兩半吧。趕巧,兒媳婦說她媽媽也退休了,想過來看看,正好可以接我的班,讓我不必擔心。
就這樣,我和母親又回了老家,兒媳婦呢,就由親家母照看著,大家都方便和滿意。
半年後,兒媳婦生了個大胖小子,全家都很開心。我就又帶著母親去了兒子家。我想,我得好好伺候兒媳婦月子,咱是當媽的,體驗過生孩子的不易和照看孩子的苦,能幫上忙的事情,義不容辭。
我跟兒媳婦商量,要不要請個月嫂,我來出費用,畢竟照看寶寶我們也是門外漢,人家才是專業的,我想讓兒媳婦母子倆都享受到星級的照顧。
那個時候,兒媳婦是感念我的體貼的,她也體諒外婆衰老的身體和起居的不習慣,就請了月嫂。這樣就不用我特地伺候她坐月子了,可以專心地照顧外婆。
她還說,有她媽媽和月嫂在,讓我儘管放心。等她休完產假後,孩子也是她媽媽來帶,我專心照顧外婆就好。
我聽到兒媳婦這麼善解人意,很感動。就跟老公商量,既然是親家母出力,那我們就出錢吧,咱不能讓人家挑理不是。要不等兒媳婦上班後,如果萬一親家母和我都不能去帶寶寶,那肯定就得請保姆帶的,難道還能讓兒媳婦辭職不成麼。
所以,我就把和老公商量的結果說了出來。親家母出力照顧寶寶和他們夫妻倆,我呢,就把我每個月四千多的退休金奉獻出來,權當是他們的生活費了。我讓他們不要多想,也沒有其它的意思,就是彌補一下不能幫忙的遺憾和對孫子的喜愛。
如此,皆大歡喜。
03
我安心地在老家陪伴母親。每天陪著她下樓走一走,按照她的口味做一如三餐,隔幾天就給媽媽洗個澡,沒事給她梳梳頭、捏捏腳、捶捶背。看著母親日漸彎曲的脊背、蹣跚的腳步,我真希望,時光能走得慢些、再慢些。
過年了,哥哥姐姐們都是一大家人一起來母親這裡,老公和兒子的一家三口也回來了,吵吵嚷嚷的,熱鬧非凡。
老媽說,不知道她還能過幾個這樣的年。看著眼神已經渾濁的老媽,再看肉嘟嘟的小孫子,我的感慨很多很多。我希望能在母親所剩不多的時間裡,一直都在她身旁,陪著她走完人生的最後路段。
兒子說,媽,等你老了,我也這樣陪你。
可是,還沒等到過五一,兒子就給我打電話說,她丈母娘不願意再給他帶孩子了,所以就想讓我去過去帶,請舅舅或者姨娘照顧姥姥。我問怎麼回事,兒子吞吞吐吐說了個大概。
這兩年疫情嚴重,讓很多行業和從業人員發生了很大改變。很多人失業在家,要麼就是工資減半或者打折,而這兩樣,都讓他們小兩口趕上了,就是剛過完年的事情。
兒媳婦因為孩子小,經常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請假,次數多了,就引起了同事和上司的不滿。趕上裁員,兒媳婦沒躲過去。兒子呢,公司效益不好,薪水減半了,只發基本工資,補貼和福利都取消了。
這讓他們的生活質量一下子就下降了許多。最主要的是,他們剛換了一輛新車,可現在,連車貸都快還不上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我很奇怪,這跟丈母娘不肯帶寶寶有什麼關係呢?兒子說,因為她媳婦沒了工作,心情不好,對誰都不耐煩。她媽媽看她在家也不管寶寶,還要看她的臉色,也很不高興,就想回去了。所以想讓我去帶寶寶,再有一年寶寶能上幼兒園了,到時候我就自由了。
「就因為這?我不是把退休金都給了你們嗎?現在每個月都伍千了吧?」我問兒子。
兒子看著實在躲不過去,才說了實話。他說,希望我能在多給點錢,不然雇不到好的保姆,那就只能我去給他們帶寶寶了。
我問兒子,兒媳婦不是在家嗎,為什麼不能帶孩子呢?兒子說,她不會。
「誰天生會帶孩子呢,不都是邊學邊幹著嘛!再說了,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我們做爺爺奶奶的,有能力、有條件去幫助你們,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呢?你們不養孩子了嗎?」
兒子不吭聲,只是說,如果我能再多給錢,就能還讓他丈母娘給看孩子。
我不知道說啥好了。我把退休金的社保卡都給到了他們手裡,我花錢都是老公的工資,他一個普通公務員,一個月能掙幾個錢啊。都說不養兒不知父母嗯,這都有兒子了,怎麼還長不大呢?
04
兒子結婚時,我和老公給他貸款買了一套三居室住房,房貸我們還;給他買了一輛車;辦了酒席,還給他們報了豪華蜜月旅行。我們把所有積蓄都花了出去,現在,老公的工資每月還在還房貸。
我以為,我們生活仔細一點,讓孩子們生活質量高一點,只要不鬧矛盾、不惹麻煩就行。哪裡想到,他們竟然這麼不知足,還以為我們有很多錢,使勁地搜刮我們。我回絕了兒子的要求,仔細跟他算了一筆帳。
我的退休金已經全部給了他們,我和老公的收入也就是他每個月的工資,扣除房貸,剩下的也就六千元左右,我們也要生活,也有人情往來和其它開銷,那我們每個月還能剩下多少呢?
至於帶寶寶,我也有個建議,我和媽媽回我家,把孩子接到我家裡帶。這樣又可以照顧母親,也可以帶寶寶了。前提是,把我的退休金還給我。
兒子兩口子沒同意,說照顧老人就不能專心帶寶寶,不肯讓母親和孩子一起在我家。
母親知道我為難,就一直說她一個人可以,實在不行就去哥哥家或者姐姐家,也就一年的時間,快得很。可我怕,怕母親等不及我,畢竟,她已經是將近九十歲的人了,誰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呢!
母親已經開始有點糊塗了,記憶力更是呈現斷崖式下跌。有時候,昨天發生的事情,她會認為是很久以前的事,而十幾年前的事情,她又認為是昨天的事。記憶混亂不說,還經常忘記自己幹什麼了,隨手放的東西,一轉眼就想不起來擱哪了。
我不捨得也不放心母親,就好說歹說,讓她跟我回了我家。
沒想到,到家還不到一個月,兒子就又打來電話,竟然讓我在母親和小孫子之間做選擇,還說,我現在的選擇就代表我以後的選擇和生活,這可把我給氣得。越想越睡不著,越睡不著越想,就稀里糊塗地把安定片全吃進了肚子裡。
也不知道,有沒有嚇著老媽。
都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可看看我的兒子,我只能感嘆自己教育的失敗。
其實,做父母的,不管怎麼說狠話,還是捨不得孩子為難、受苦,如果能幫他們減輕壓力和負擔,我們還是會竭盡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的,畢竟,幾千年的習慣和傳統就是這麼代代傳下來的。
如果有更好的辦法,我也不會這麼糾結、這麼折磨自己。一個是風燭殘年、數著時間過日子的老母親,一個是需要看護的小孫子,哪一個不管都不忍心,可在只能選擇一個人的時候,我是真的、真的為難。
我終於體會到那句為啥叫「不負如來不負卿」了。
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兒女過的好,不願意幫助兒女有更好的生活?只是,我們要量力而行,更要有原則和底線。
兒女的生活是生活,父母的生活也是生活,不能為了遷就他們,就委屈自己,那樣只會助長他們的依賴、貪婪和不知感恩。
對待父母,也要儘早行孝,不能等到他們風燭殘年時,才想起來「百善孝為先」,也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等得起,年邁的父母們,他們等不起。
而對自己,更要好好對待,如果自己都不能善待自己,還能指望誰呢!
所以,要想有一個快樂的退休生活,要放寬心態,該管的一定要管,能不管的就不管,不該管的,一定不管。對別人如此,對自己,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