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戒指娶洋妞,麻將桌上遇伯樂
一個大學輟學、在餐廳賣唱的年輕人,卻僅僅憑藉自己的歌聲,不但娶到「洋媳婦」,還得到李宗盛的青睞。
這樣的音樂才華,也只有周華健能達到。
1982年,這個日後紅遍兩岸三地的天王,還在台北一家西餐廳駐唱。
駐唱時代的周華健
他原本是香港人,因為高中時玩樂隊耽誤學習,高考時名落孫山,才跑到台灣去上大學。
可在台大數學系沒念多久,這位音樂才子就被理科逼瘋了。這時,他憑藉高中玩樂隊時,參加電視台比賽拿獎的經歷,得到在一家西餐廳賣唱的機會。
周華健高興壞了,因為他知道,人稱「華語樂壇教父」的李宗盛,經常在這家餐廳打麻將。
他精心設計了「三步戰略」,先是故意模仿費玉清等大牌唱歌,等引起李宗盛注意,在他面前混得臉熟後,才說出自己想加入滾石唱片的心愿。
李宗盛手裡還抹著麻將牌,就爽快地應了下來。
周華健與亦師亦友的李宗盛
周華健欣喜若狂。這時的他26歲,本以為加入業界首屈一指的公司,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誰知,他在滾石得到的位置,並不是簽約歌手,而是李宗盛的製作助理。
在這個誰也看不起的小職位上,周華健起早貪黑,天天挨罵,還拿不到固定收入。但為了夢想,周華健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一干就是3年。
在這人生的低谷中,周華健身邊唯一的一束光,就是不離不棄的女友康粹蘭。
康粹蘭與周華健相遇,同樣是在那間西餐廳。這位熱愛東方文化的美國女子,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在台灣工作。
年輕時的康粹蘭
在一次聚餐時,康粹蘭偶爾聽到周華健的歌聲,當場就被他迷住了,成了他的忠實歌迷。
從那以後,康粹蘭經常為了聽周華健唱歌,專門到消費不低的西餐廳吃飯。
而每次一看到康粹蘭來店,平時隨便唱唱混日子的周華健,也會打起精神,為她一展歌喉。
歌手與歌迷的關係僅僅維持一個月,周華健就開始送康粹蘭回家,把關係升級成了情侶。
這時的康粹蘭性感漂亮,拿著名牌大學的雙學位,還有一份固定工作。她的境遇與周華健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但她還是選擇跟周華健一起住破出租屋,談沒有燭光晚餐的戀愛,並接過10塊錢在地攤買的戒指,接受了周華健的求婚。
兩人當然也沒有婚禮、沒有蜜月,連結婚時穿的西裝,周華健都是透支了工資租來的。
周華健站在新娘面前,自己說著神父的台詞:
無論生或死、貧窮或富有,你都願意和周華健一起白頭偕老嗎?
康粹蘭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
那首《一起吃苦的幸福》,就是他們婚前生活的寫照。
而結婚後不久,周華健的歌曲小樣就被齊豫看重,直接向他引薦了廣告商。
唱了幾首廣告歌曲後,周華健就正式出道,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心的方向》,並一舉取得成功,在大街小巷都傳唱開來。
周華健終於在樂壇展露頭角,可康粹蘭並沒有因此跟他過上好日子。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周華健被嘲「夫妻如母子」,反為愛妻淡出娛樂圈
娛樂圈「老夫配嬌妻」盛行,周華健的妻子卻經常被嘲「老女人」。然而這對「合照像母子」的夫妻,實際上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在兩人剛結婚的時候,康粹蘭還風華正茂,是個出挑的大美人。
可隨著周華健的走紅,她卻被捲入各種風波。
作為一夜爆紅的新晉天王,周華健的歌迷群體難免魚龍混雜,不少人為他「英年早婚」心碎,甚至對他的妻子心生恨意。
不斷有人找上門,當面質問康粹蘭,什麼時候跟周華健離婚。
甚至有人直接撥通家中電話,要周華健出來跟她見面,否則就要尋死覓活。
在歌迷的不斷騷擾下,康粹蘭罹患抑鬱症,原本豐腴的身材消瘦下去,大把脫髮,人也迅速蒼老。
而此時周華健正處於事業巔峰,唱片銷量常年位列前三,幾乎每年都會推出金曲,被稱為「國民天王」。
高銷量的背後是高產量,周華健被唱片公司抽打著,為創作新歌忙得昏天黑地。
而且那時流行所謂「影視歌三棲」,創造唱片銷量神話的周華健,自然也被架到片場。雖然他在拍戲方面,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天賦,但出道前十年,還是出演將近20部電影。
周華健參演的一部分作品
忙得腳不著地的周華健,根本無暇顧及妻子的異樣。
直到收到康粹蘭寄來的離婚協議,周華健才發現,自己全力向前猛衝的時候,有多少東西丟在了路上。
他推掉大部分工作,花更多時間在家,親自陪妻子去看心理醫生。
等到康粹蘭的狀況好轉,周華健還把妻子帶到演唱會舞台上,驕傲地介紹給所有歌迷。
《不願一個人》這首歌,就是周華健送給妻子的心聲。
近幾年再出現在鏡頭前的康粹蘭,雖然看上去比丈夫老許多,但臉上卻一直掛著笑容,歌迷們對二人的態度,也轉變為羨慕和祝福。
此外,兒子周晨安也繼承了母親的「早熟」,30歲出頭的他,臉上皺紋比父親還多。加上長發凌亂的犀利造型,簡直像是加勒比海盜。
周華健與兒子
拿這一家人當例子,警告「洋媳婦保鮮期短」的文章,橫跨娛樂、情感、養生多個領域。周華健卻並不在意,依然把妻子當手心裡的寶。
其實想來在婚姻中,一方容顏衰老,另一方不離不棄這種事,本也是理所應當的。
至於「父子如兄弟」的周晨安,反而覺得這樣的形象,才與他的藝術家氣質契合。
周晨安發布在社交帳號的作品
他現在也入圈當了演員,但基本都靠自己闖蕩。周華健不但放兒子去飛,現在也「放飛自我」,完全按自己的節奏,做自己想做的音樂。
曾經的高產歌手突然慢下腳步,甚至消失在公眾視野,「過氣歌手」這頂帽子,開始扣在周華健的頭上。
《朋友》只是工具歌,「過氣」後做的才是音樂
1997年,一首《朋友》唱遍大江南北,直到現在依然是KTV必點金曲。但周華健卻說這首歌是「工具歌」,當年完全是為了紅才寫的。
90年代是華語歌壇最百花齊放的時候,卻也可以說是「周華健統治的10年」。
現在周華健說起當年的盛況,卻用了兩個詞形容自己:傻,可笑。
他說年輕的時候自己被名利蒙蔽,覺得能寫出所謂金曲,能專輯張張爆賣,能走紅賺大錢就是成功。
但實際上,那時的他就像「行屍走肉」,每天早上7點起床工作,有時錄歌要錄到凌晨兩三點,情緒糟到極點,但又被銷量、成績追趕著,沒法卸下擔子休息。
「好像那些榜單、數字,就能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周華健回憶起當年的高壓生活,仍然感慨萬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他曾經寫10首歌拿給李宗盛,卻被說只有2首能用,還得經過大改。因為其他8首都在寫他自己的經歷,抒發他自己的感情,聽眾根本不能感同身受,一看就沒有賣氣。
這一次受挫,讓周華健開了竅:要寫出金曲,就得站在聽眾的角度。
他開始「像廣告公司」一樣寫歌,為了能把歌賣出去,只寫別人愛聽的,不寫自己想寫的。
尤其是《朋友》這樣有酒有醉的歌、《其實不想走》這樣能在KTV壓軸的歌、《親親我的寶貝》這樣能在聯歡會唱的歌,都不用拿到市場上試,周華健就知道一定能賣好。
可連真實想法都不能表達,寫出上百首歌,又有什麼意義呢?
另一邊由於他的忙碌,妻子的身體每況愈下。周華健看著憔悴的妻子,忽然意識到,頭銜、榜單、名聲,這些東西有多空虛。
如今,周華健更願意沉下心來,花上一年甚至幾年時間,推掉所有台前工作,精心打磨一張專輯,不在意是否能火起來,只做自己想做音樂。
不再迎合市場的周華健,可以說是「主動過氣」的。
反正幾十支金曲在手,光是KTV點歌的版權費,就是一筆巨額「養老保險」,他不必再被數字綁架。
近十年周華健只推出4張專輯,但風格更加多變,也做了不少實驗性創新,嘗試將京劇、百老匯、國風等元素融入流行歌曲。
他甚至說出過五年後隱退,拿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周華健也在訪談中笑稱,他紅的那個年代,人們想聽歌,要跑到音像店,花老長時間排隊,搬回笨重的磁帶才可以,還有很多人拿筆把歌詞抄下來,沒事拿出來細細品味。
因此就算是「批量生產」音樂,創作也絕對不會馬虎,否則就覺得對不起歌迷。
現在呢?現在一年也摸不到幾次紙筆吧。
生活便捷了,什麼都追求效率、速度,手指在螢幕上一划,足不出戶就能聽到新歌。
可無論是歌曲,還是對歌曲的感情,都失去了厚重感。
一個歌手閉關一年製作新歌,都要引起大驚小怪。
難怪在這個快時代,唯獨好作品的出現頻率,變得緩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