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自視頻《魯豫有約》
濮教授有兩個兒子,濮石和濮樹。濮石從小調皮搗蛋,是個讓所有人都頭疼的孩子。而濮樹相反,他很乖,成績好,小學期間他當了五年班長,同時也是中隊長。
北大家屬院的孩子,都有類似的人生軌跡: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大,然後出國留學或者留校任教。大兒子濮石走不通這條路了,父母就將希望放到濮樹身上。
圖自網絡
濮樹原本是按學術精英路線走的,但沒想到考北大附中時差了0.5分。父親不甘心,多方奔走一個月,沒有結果。
濮樹將一切看在眼裡,敏感的他心頭苦澀,甚至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因為沒考上理想學校,父母都沒法做人了。
圖自視頻《魯豫有約》
濮樹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那個暑假,他拒絕出門,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和人溝通。母親察覺到異常,帶他去醫院檢查。西醫一切正常,就去看了心理醫生。
醫生給他出心理測試題,其中一個是:「如果你死了,你覺得身邊的人會怎麼樣?」濮樹選了「無動於衷」。測試結果出來,濮樹患上了青春期憂鬱症。
父母沒有告訴濮樹結果,只是讓他吃藥。剛開始吃1/4片,後來是1/2片。濮樹從父親床底翻出了精神醫學方面的書,才知道那藥是用來緩解抑鬱症的。
圖自視頻《魯豫有約》
都說老師的子女壓力大,北大教授的子女更是如此。外人看待他們時,總會無意識地設置標杆。那個標杆是優秀的孩子,至於是否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沒有太多人去關注。
當早已被設定好的人生,與孩子內心的自我有衝突時,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導致異常劇烈的青春期叛逆。
不和父母正面衝突,
在沉默中尋找自我
整個中學,濮樹都在刻意擺脫被預設的人生道路。
他讀了北大二附中。最初的摸底考試中,他拿到了班級第二名的好成績,依然被選為班長。但他不想再被貼上「乖學生」的標籤,於是早戀,穿著奇裝異服,甚至帶幾個同學一起逃學。
班長自然是當不成了,他逐漸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圖自視頻《魯豫有約》
整個中學時期,濮樹都挺迷茫的。他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知道想要什麼。那時候,他追求一切新鮮的事物,留長頭髮,逃學出去喝酒,讓自己看起來很酷。
濮樹的哥哥濮石喜歡音樂,經常和朋友們翻錄磁帶。濮樹看著他們玩,也感受到音樂的力量。他慢慢知道了崔健和羅大佑,了解音樂背後隱藏的思想。他覺得談論音樂和思想,都是很酷的事情。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