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也從這裡開始,走向「燃燒」的一面。
陳靜找到了一群「二次元」民樂大師,他們身著動漫人物服飾,熟練地演奏中國樂器。
至此,二次元文化正式進入。
這部電影虛構了西方音樂對民間音樂的壓制。
這也是青春的內核,有著「叛逆」的精神。
反對教條的權威,反對社會偏見,反對主流對少數群體的抹殺。
《閃光少女》的戲劇性衝突讓抵抗中的血液沸騰。
電影中,學民樂的學生被學西樂的學生嘲笑為街頭藝人的接班人。
學校更極端。
教育資源向西方音樂傾斜;練習室不批准民樂;學校民樂團解散。
民樂班暫停招生。
迫使民樂學生反抗。
當學生們紛紛站出來反抗學校的時候,你是否也想到了你在中學時為反對不公正所做的行動?
民樂和二次元音樂在學生時代都不是主流。
在單一而功利的價值體系中,分數是最重要的。
遊戲、課外書籍、愛好俱樂部等可能會被家長和學校禁止。
這種現象也真實地體現在《閃光少女》上。
父母不理解。
不被同行接受。
被其他同學嘲笑。
這也是主角們戰鬥到底的原因。
爭取少數存在的意義,哪怕是微弱的,也應該散發出普通的光芒。
影片最燃的部分是「中西格鬥音樂」。
不管你知不知道,喜歡不喜歡音樂,相信你都會被這段話打動。
來回切換的鏡頭就像樂器。
雙方在《野蜂飛舞》開始了混戰。
大弦喧譁,小弦斬斷,你來來去去,宛如一場武林高手的遊戲,讓人心生喜怒哀樂。
最後,嗩吶奏出《百鳥朝鳳》,壓倒了人群。
在氣質方面,西方音樂中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表現可以駕馭它。
很多人都搬到這裡,除了民族自豪感。
也有小團體在抵抗成功後,以自己為榮。
當然,不可否認,影片中也有一種單純的「幼稚」。
這就像一個童話故事,粉飾了所有的殘忍。
每次出現矛盾,總會有水到渠成的解決方案,有待解決問題的「燃燒」。
但是《閃光少女》幸運的是,它「燃燒」得很漂亮。
優美的音樂和現場的情感給每一位觀眾帶來舒適的觀看體驗。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