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與普及,許多草根明星通過網絡等渠道一炮而紅,比如之前因為兒子朱小偉與「前兒媳」陳亞楠的婚變而身陷輿論漩渦的「大衣哥」,依靠翻唱而火的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
網際網路時代,名氣為這些草根明星帶來的關注被轉化為流量,繼而變現為金錢。隨著網絡大浪淘沙般向前翻湧,有些人賺得盆滿缽滿,失去了最初的純真,變成了純粹追求商業利益的商人;
有些人繼續堅守,兼顧生活與追求;有些人選擇與生活和解,既然在繁華的都市買不起房,那就回到農村種田,如今放牛種田,只求一份平靜安然,她就是王二妮。
自幼與農村的淵源
1985年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大河塔鄉馮家灣村迎來了一個女嬰,她就是王二妮,陝西的窯洞,哨子面與千丘萬壑的黃土高原孕育出無數的藝術與文學大師,也見證了無數文學經典作品的誕生。
從農民歌手阿寶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從流傳極廣,耳熟能詳的《信天游》到文學巨著,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平凡的世界》,這塊神聖而偉大的土地滋潤著王二妮與她的音樂才華。
而她成名後的歌曲《愛陝北》《走西口》《東方紅》等一系列作品也都是以陝西經典的民歌為基礎,以全新展現形式與音樂表達方式來向聽眾呈現陝北人民的生活狀態,愛恨情感與精神面貌。
城市和農村舍取
雖然王二妮在當地一直小有名氣,但是讓她大放異彩的還要歸功於2007年她參加的由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平民選秀節目——《星光大道》,由於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王二妮進入年度總決賽,之後宣布正式出道。
出道後的王二妮參加了一系列綜藝與歌劇表演,成為了北京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甚至還開過個人演唱會,她乾淨嘹亮而又充滿地域特色的嗓音,極具辨識度,讓無數聽眾認識了這個來自黃土高坡的姑娘。
2014年王二妮與當時自己的經紀人李飛結婚,由於當時的失誤,兩人並沒有在北京購置房產,以至於後來房價飛漲,兩人無力購買,這也為後來兩人選擇回到農村生活埋下了伏筆。
在城市生活多年後,王二妮與丈夫李飛選擇回到家鄉生活,回到那個自己自幼長大熟悉的環境中去。
國人,尤其是從農村走出去的第一代新城市人,總是對土地與泥土有著深深地眷戀,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DNA。
很多外國人不懂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種菜,這是因為五千年的農業文明為我們的靈魂與審美烙下了深刻的印記,文化的力量是個體很難抵擋的,在很多人眼裡即使是再美麗的花園,看起來也沒有綠油油長的生機勃勃的菜園看著順眼。
城市的鋼筋水泥的太過於牢固,在乾淨整潔的同時,也扼殺了無數可能;而農村無論是塞北荒漠還是煙雨江南都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萬物有靈且美的世界。
農村是一個神奇卻又非常有包容跟張力的地方,我們可以在上面盡情揮灑對生活的期許,肆意釋放自己對人生的宣洩。
王二妮回到農村固然有經濟上的考慮但是更多的應該是對農村的依戀,他們回到農村使心靈得到了皈依,那是一種在城市無法獲得的安全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回村後的生活
王二妮回到農村後的生活也並非人們想像的沉寂悽苦,2020年王二妮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的特別節目——《歲歲又重陽》。
2021年建軍節,王二妮參加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文藝演出活動,演唱了歌曲《小康之歌》。
事業一路順暢。她經常在自己的微博帳號上發布自己在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分享孩子在農村遇到的趣事。也盡心盡力幫助他人,支持公益事業發展。
為求學困難的學子提供助學金,為有聽障兒童裝置人工耳蝸,是他們有機會聽見這個世界發出的聲音。
功成名就後的她沒有花天酒地,沒有揮金如土更沒有目中無人,而是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力所能及的去幫助那些處在困境中的人,關注老紅軍,老的革命戰士與留守兒童等社會弱勢與邊緣群體。
粗略估計,王二妮所捐贈的各項基金綜合有近百萬。買不起房,回到農村種田,如今放牛種田成為日常並不意味著失敗,努力不會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我們努力,是為了擁有選擇的權利。
馬雲身為一名企業家他可以選擇成為一名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也可以過著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的生活,偶爾感慨一番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末了」
這時大家只會覺得他是一個非常有追求的人。
但是一個社會最底層的人,你想要成為一個企業家,基金經理,別人只會覺得你在異想天開,甚至會有人諷刺你「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為什麼?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你沒有選擇的權利,而選擇的權利源於你的不斷努力與爭取。
只要她想,王二妮可以輕輕鬆鬆去縣城或小城市買一套商品房,但是她並不喜歡。隨著我國鄉村崛起戰略的實施,在農村生活早已不像過去那般不便,一個個美麗整潔舒適的農村正在崛起。
在城市買不起房,回農村生活,在機械化不斷提高的今天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農村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人提供機會,比如超級別農村網紅——李子柒,竹鼠兄弟,山藥視頻,滇西小哥。
有關農村的無限想像
種菜,澆地,養花,喂雞,釣魚,燒炕,柴垛,逮螞蚱,放風箏,下地,只要你想,農村生活就有無限可能,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中國的每一個適齡兒童都可以在農村生活一段時間,因為我們文化的根在農村,而不是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