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馮鞏|經歷人生太多磨難,終於成為相聲高手
「如果我在前線有問題,請多多關照我的兒子……」
1985年12月6日,馮鞏28歲生日,要去嶗山前線的貓耳洞為士兵表演。臨走前,他把這最後一句話留給了好友郭秋林。
此時,馮鞏的兒子馮開誠還不到一歲半。為什麼他堅持要上前線?
這要從馮鞏的身世說起。他的家庭和他的經歷,造就了馮鞏堅韌不拔、勇於擔當、面對困難從不低頭的性格。
馮鞏劉煒早期表演照
1.名門望族不會過上富裕的生活
1957年12月6日,在天津市民族路58號,父親給他取名:龔,取自《楚辭·九嘆·怨思》:「心剛強,有良心,而不野蠻」。
馮氏家族歷史悠久。商朝末年,日漸崛起的通王丞相實行分封制。畢恭是周文王的長子,分封於豐地,故姓豐。
馮家「在疲憊的朝代一直很繁榮,馮逸是漢光武時期的大樹將軍,陳在生是先祖中的寧國公……」
1405年,馮升的後裔馮祿及其家人將數十人從皖北遷往河北河間,定居在一個叫《詩經》的地方。
村名相傳,是2000多年前的漢代學者毛衡給這裡命名的。
民風淳樸、仁慈、善良、有德。雖然五百年的滄桑已經過去了,但馮家的後人卻從來沒有辜負過他們的祖先。
馮鞏的曾祖父是北洋直系軍閥的首領,中華民國副總統兼代總統。馮鞏的祖父是馮國璋的三兒子馮嘉鈺。他就讀於柏林理工學院,主修化學冶金。回國後創辦東方塗料廠和保定電燈。公司、天津恆源紡紗廠、天津大陸銀行為天津民族工業的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展開全文
馮家宇的十幾個孩子,都畢業於京津兩地的高校。他們學有所成,立志為社會主義新中國服務。其中,馮鞏的父親馮海剛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
馮鞏出生時,他的父親馮海剛剛剛經歷了「反右」鬥爭。
在這樣的家庭里,馮鞏的童年自然是艱難的。
家庭的不幸,培養了馮鞏不服輸的性格。
為了證明自己的勇敢,他爬上上海河畔的老槐樹頂,挖出喜鵲窩,差點上演了《無傘倒地》。
為了證明自己的氣力,他潛入海河冷體內,憋了一分鐘,還沒浮上冰面,就迫不及待地張開嘴深吸了一口氣,差點成了「浮囚」。
學過桌球,在全校打得無敵;
學著拉鏡湖,指腹結了一層厚厚的繭;
薛相生是他的老師。用收音機和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他把馬驥和唐傑忠一起說的《友誼頌》演繹得淋漓盡致。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