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這樣的合約,他也許兩眼冒金光,但到現在為止一個都沒接。為什麼?「因為它並不是我想做或者能做好的東西。」
呂建民高中畢業的時候想當兵,卻被一件事卡住了——體重不到90斤,就算拚命吃,憋著不上廁所也沒湊足。但這麼多年來,他對軍事的東西相當感興趣,也交了好多軍人朋友。
「像軍事題材的項目,我覺得不管我承認與否,其實是帶著我一些情懷的,創作了我想創作的東西。可能有點唱高調了,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他說。
導演、主創都簽了《狼群》三部戲的合同。呂建民認為,從類型的稀缺性以及工業化程度方面,影片是對得起投資方的,但只有票房好了,投資方才會給經費。
預告片截圖
不過,今年的中秋檔似乎有些「擠」。既有電影在退出五一檔後,空降中秋檔,也有幾部原本定檔9月9日的影片宣布延期上映,或悄無聲息地撤檔。
「一個歐洲國家票房不如中國地級市,我為什麼要迎合?」
作為兩部《戰狼》電影的製片人,呂建民在新片《狼群》上映前接受採訪時,卻不想提《戰狼》太多,以免「讓人誤會」。
而很少有人知道,和吳京一起創造傳奇的呂建民,也有一段現在看來頗帶傳奇色彩的經歷。他當過文藝青年,開過廣告公司,做過房地產生意,又在1997年一夜破產,最後北漂,開啟了電影人生涯。
他早期與第六代導演合作出版發行了《盲井》、《巫山雲雨》等小成本文藝電影,還在媒體中得了個「中國獨立電影教父」的讚譽。接著,他去索馬利亞拍過海盜,如今又打造了國產軍事動作片的金字招牌。
呂建民(左)在拍攝現場
呂建民不敢說自己是英雄,但想用「時勢造英雄」來形容自己的人生經歷:除了自身的努力,更多是被時代所裹挾或推動,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他回憶道,中國電影實際2003年才向民營企業開放,在這之前因為各種因素,有很多電影並沒有拿到公映許可證,很少能跟中國的觀眾見面。
後來有更多人在政策鼓勵下創作電影,而且紛紛開始拍攝數字電影,市場項目投資成本逐漸提高,影片也能被中國觀眾看見,而不是只能去國外拿獎。
過了2007年、2008年,為了同步提升影片產量和質量,有關部門就要求,採買的片子要經過市場和院線檢驗。
漸漸地,中國電影的票房和題材都在變化,呂建民也取得一些成績和行業資源,然後在機緣巧合下與吳京成了朋友。後來,他借款拍攝了包括《戰狼》在內的兩部電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原本以為只有男性觀眾愛看這樣的片子,但後來發現,《我是特種兵》也好,《戰狼》也好,女性觀眾占了相當比例。
他也談過「走出國門」的問題:一方面是擴大視野,比如電影劇情圍繞「在海外爭取國家利益」展開;另一方面,是影片要走出國門,文化單獨走出去是很難的,需要各方面基礎才行。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