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郝嫻宇
2021,對於整個文娛行業來說無疑是「劇震」不斷的一年。從年初開始,多位大牌藝人因違法失德等劣跡事件接連爆雷,令人大跌眼鏡;畸形飯圈文化一再挑戰公眾底線,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以「清朗行動」為代表,相關部門對娛樂圈亂象的整治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力度,整個行業的遊戲規則和生態為之改變。
娛樂圈積弊在2021年集中暴發,影響惡劣。吳亦凡、鄭爽、王力宏……「頂流」藝人違法失德事件從年初持續到年末,讓許多粉絲遭遇「塌房」的同時,也刷新著網友三觀,衝擊社會道德底線;與違法失德藝人相關的,是不斷湧現的極端追星行為:有粉絲在吳亦凡被刑拘後發出「湊錢集資救哥哥」的荒誕言論,引發輿論熱議;互撕謾罵、挑動對立、造謠攻擊和網絡暴力等行為在飯圈內部頻頻出現,對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也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和社會風氣;某選秀節目「倒奶」事件的曝光,將飯圈內部長期存在的非理性應援、集資打投、養號控評等問題暴露出來,飯圈亂象也因此被推至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形式多樣的娛樂圈亂象背後,是資本逐利偶像經濟的脫韁失控。一方面,由資本藉助網際網路平台快速打造的「流量明星」和「速成偶像」充斥網絡,名不符實、德不配位,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都達不到應有的標準,極易發生「翻車」風險,成為社會的反面教材;另一方面,飯圈亂象的形成也離不開資本和相關平台的推波助瀾。資本深度介入飯圈追星的每個環節,瘋狂的粉絲群體在資本的誘導下無意識淪為「錢袋子」,成為其牟取暴利的工具。
面對愈演愈烈的飯圈亂象和接連不斷的藝人暴雷問題,從5月開始,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宣部、中國文聯等多部門陸續出台政策措施規範藝人、粉絲、平台和相關從業者行為:6月,針對網絡飯圈突出問題,中央網信辦啟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8月,中央網信辦在《關於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中通過「飯圈十條」對藝人經紀公司、粉絲和平台的行為作出明確規定;9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進一步強調「堅決抵制違法失德人員」「堅決反對唯流量論」「堅決抵制高價片酬」等八項舉措;中宣部印發《關於開展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對違法失德藝人的懲處,明確禁止劣跡藝人轉移陣地復出等等。各部門對娛樂圈亂象整改力度之大、反應速度之快,史無前例。與此相對應,網際網路平台也紛紛對整改措施予以響應,下架藝人榜單、排查清理違規內容;各個影視行業協會亦召開會議,要求加強行業自律,凈化行業生態。這些信號表明,以「清朗行動」為代表的針對文娛行業的全面「清理」和改革已經鋪展開來,並將持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對於「清朗行動」的長尾效應,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態度。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針對整個行業的監督與規範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綜合治理娛樂圈亂象、凈化網絡空間,必須加強行業自律,敦促演藝人士更加嚴於律己,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平台、相關部門和整個社會也應對飯圈加強引導,重建健康向上的粉絲文化,讓藝人與粉絲關係重回正軌;而最重要的,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管懲處力度,斬斷資本無序追求利益的灰黑產業鏈,嚴打無良營銷號,從源頭遏制粉絲藝人亂象的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一次全國文代會上強調,文藝承擔著成風化人的職責。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質,名聲要靠德藝。我們期待,「清朗行動」的東風能一掃文娛領域的造星浮沫和亂象陰霾,樹立健康陽光的文藝正氣,讓優秀文藝作品和文藝工作者能夠脫穎而出,真正發揮榜樣作用,營造天朗氣清、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監製:孫愛東
主編:王新亞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責編:郭艷慧
校對:杜肖錦(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