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小鮮肉頂流
小鮮肉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2014年,起初它只是「歐巴」的一個衍生詞。與現在的貶義不同,它代表的是娛樂圈那些年輕、帥氣的男藝人,更確切地說是來自韓國的男藝人。
super junior
從1993年央視引進了第一部韓國《嫉妒》開始,之後23年的時間裡韓流文化在國內盛行,《星夢緣》、《藍色生死戀》、《人魚公主》、《天國的階梯》、《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等一系列紅遍整個東南亞的熱播劇及HOT、東方神起等頂級天團的出現,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頂流韓星。
青少年從一開始對韓國影視明星和歌手的興趣和關注,形成了一股韓國流行歌曲、電視劇以及韓國影視明星的「熱潮」,從喜歡看韓國電視劇,聽韓國勁歌,再到瘋狂追星,進而發展成追求韓國的商品、效仿韓國的文化。
可以說這種文化上的滲透帶來的危害至今沒有消除,尤其在內娛的發展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1993年之前,青少年追捧的是港台文化,1993年到2016年青少年追求的是韓流文化,嚴格來講,內娛真正擺脫了文化滲透,急速發展也就只有不到6年的時間。
也就是從2016年「限韓令」開始,「小鮮肉」才成為國內那些——年輕有活力、情感方面經歷少,沒有太多負面的花邊新聞、健碩的肌肉,給人很健康的感覺偶像男藝人的專用詞,主要代表人物有鹿晗、楊洋、王一博、王俊凱、易烊千璽等等。
後來在資本的包裝下,在原有「小鮮肉」、「小鮮花」的基礎上,2017年又冒出了「頂流」這個如今臭名昭著的衍生詞。
這些藝人話題性高,是娛樂版熱搜的常客,甚至連吃飯、自拍都可以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而與他們身上巨大的流量相反的是,他們往往業務能力低下,可取代性強,前一秒備受推崇,後一秒讓人大跌眼鏡。
流量明星的沒落
從2017年到2019年,這是內娛頂流們的黃金髮展期,但凡有他們出現的地方,伴隨的除了粉絲的瘋狂追捧,那絕對也少不了資本的高回報。
以鹿晗為代表,2010年他在韓國被星探發現成為S.M旗下的練習生,2012年又以EXO-M的身份正式出道,再到2014年與S.M解約轉戰在內地火力全開。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