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今天正式卸任本山傳媒法人(遼寧民間藝術團有限公司),自從2015年消失在春晚舞台後,趙本山給人一種日薄西山的蒼涼感。
吃百家飯的苦孩子
2015年,春晚最大的新聞是——沒有趙本山。
21年來,趙本山趙本山一直是晚會上的爆點,觀眾熱切期待他的出現,穿著他標誌性的藍色毛衣和軍帽,操一口鐵鏽東北話,以小人物視角諷刺現代生活的荒謬。
這些惟妙惟肖的演出背後是他在遼寧貧困的生長經歷。
1958 年大躍進,他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五歲時母親去世,父親流放到東北邊陲種地。趙本山由親戚和鄰居撫養長大,師從盲人叔叔,在那裡學習了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和二人轉的草根藝術,少年時加入當地劇團,後移居鐵嶺。
但是到了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二人轉行業變得人滿為患,趙本山說:「如果你不能讓觀眾發笑,你會被經理踢出劇院,再也不會回來了。」 少年時加入當地劇團,後移居鐵嶺。
成名經歷
他第一次小有名氣是1980年在《帥三弦 摔三弦》中飾演盲人張智,獲得了遼寧省農村戲曲一等獎。
他的喜劇天賦被相聲藝術家姜昆注意到,姜昆向中央電視台推薦了趙本山。於是他赴京面談,但因為眾所周知的茅台送禮原因,趙本山初戰失利。
第二年,趙本山又來到北京準備登上春晚舞台,但因錄音出了問題,節目在最後關頭被斃。第三年,趙本山小品《老有少心》總算過審,但最後關頭一位編導提出小品東北土話太多,南方觀眾聽不懂,趙本山再次鎩羽而歸。
趙本山就這樣每年來,每年失敗,一直到1990年,趙本山憑《相親》站上春晚舞台,就此「霸占」春晚二十年之久。
也是《相親》這一年,趙本山認識了小品前輩陳佩斯。
兩人在上台前的走廊相遇,趙本山邀請陳佩斯合影。在趙本山前,春晚的小品檔幾乎是陳佩斯包下的,對於這位前輩,趙本山很尊重。
對於外界傳言他的出現替代了陳佩斯,趙本山並不認可:「我只是出現得稍微晚了點,陳佩斯又過早地離開了這個舞台,我覺得很可惜。我想如果有力量給陳佩斯一份堅持的話,他的風格目前沒有人能突破。」
精明的商人
台上他是個淳樸的有點憨的農民,台下卻是第一位購買私人飛機的中國商人。
趙本山是一個精明的投機者:1993年,他成立了沉陽本山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最初的業務是文化、電視和電影,但當趙看到在電視市場上發力有多麼艱難時,他改變了策略。
東北地區政府能源政策的變化導致他的「藝術」公司改為運輸煤炭和石油,收入上千萬元。
同時他的遼寧省民間藝術團年收入2億;演藝、影視劇投資年收入3億、5億,斥資8,000萬興建的影視基地市場價值已達7億元人民幣。
他用了自己的名聲順利占據了市場,是造IP的大神。
2002年,跟隨他的電視劇《劉老根》反響積極,他在瀋陽成立了「劉老根大舞台」,這家劇院在全國擁有特許經營權——他的臉就是品牌。
通過他的本山傳媒集團(也被稱為「遼寧民間藝術團」),趙本身打通了二人轉行業的所有環節,從人才生產(與遼寧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合作)到表演和公眾接觸。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他帶著自己的徒弟們上春晚,鍍金成功後再把他們放歸劉老根劇中,利用這些演員的知名度反過來推動劉老根的票房。
日薄西山
趙本山的帝國在近幾年被持續的排斥和縮小。
劉老根劇院仍然在全國高價兜售表演;本山傳媒還在苦苦耕耘鄉村喜劇;趙本山執導並主演的《劉老根4》於2021年5月與優酷合作發行。
有人說「每次看到趙本山,我都會想起我的父親,」。
雖然他從不發微博,但他的生日卻引發了一連串的評論「本山叔叔,我想你」
2014 年 10 月,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趙被明顯省略),領導層表示,一些藝術形式摧毀了藝術中的美好,「一味地追逐和迎合大眾的口味和庸俗的利益」,但這類藝術形式應該記住它們的首要目的是「為群眾服務,為...服務」。
自那以後,二人轉成了諱莫如深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