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民族樂團最新創作的主題民族音樂會<長城>將於5月2日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奏響。5月27日,<長城>在京舉行發布會,指揮家湯沐海、作曲家郝維亞、王丹紅等主創出席,揭秘幕後創作故事。
民族音樂會<長城>是文化和旅遊部2022年重點資助劇目,由指揮家湯沐海執棒,作曲家郭文景、張千一、郝維亞、王丹紅擔綱作曲。整場音樂會包含四部新作和一部經典作品,即民族管弦樂<長城萬里>、民族管弦樂<長城內外>、器樂協奏曲<血肉長城>、女高音/馬頭琴/混聲合唱與民族管弦樂<長城頌>和二胡協奏<長城隨想>。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著名胡琴演奏家唐峰,馬頭琴演奏家全勝,女高音歌唱家龔爽加盟。
王丹紅負責創作序曲<長城萬里>,「這個段落主要描寫的是古代的長城,對整個作品起到提示作用。」王丹紅介紹說,「音樂向我們展開了一幅畫卷,它把你帶到千年之前,帶到古老的長城,不管是金戈鐵馬的時代,還是從修建長城開始,音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不管怎樣,它將我們代入到一個情景,讓大家感受到這種古意。就像湯沐海老師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精神層面的表達』,這也是我的藝術理念。」
談及特色樂器的運用,王丹紅透露在作品中運用了「嗩吶群來模仿古代戰場的號角聲」,「用鼓的聲音來表達戰鼓雷雷」,「中間那段慢板如泣如訴是代表回憶」,「這些都是這個作品當中大家很容易就能聽得懂的,很有畫面感的音樂。」
展開全文
郝維亞則負責終曲的創作,「這個部分是整部作品的升華和收尾的功能」。「長城作為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精神的象徵和圖騰,應該怎麼收?我有一個方便之處在於有合唱隊,最終我選擇了『風雅頌』的『頌』,想藉機體現創作者的思考。」
發布會在首次釋出音樂會精彩預告內容的同時,啟動中央民族樂團、新華網聯合發起的<我與長城的故事——長城·國樂與我>系列活動,屆時樂團將聯合新加坡華樂團、香港中樂團、澳門中樂團等十幾家民族樂團,在國慶期間推出線上活動。
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表示,「長城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艱苦勤奮、堅韌剛毅、開拓進取和充滿凝聚力,維護統一的民族精神的象徵。我們希望在傳承長城文化,弘揚長城精神中盡一份應有的力量,用中國的樂器,中國的音樂展現中國精神,中國氣魄。」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弓立芳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