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一種美麗,像一座小城向晚,映著夕陽的絢爛。
人們總說:生活中婆婆嘴吝嗇的就是給兒媳一聲誇獎,而兒媳最小氣的就是給婆婆一點肯定。當兩人有了分歧和意見後,誰都不願意否定自己以肯定對方。
兩個沒有關係的女人,因為一個男人走到了一起,雖然生活背景和環境、甚至是習慣都不相同,但是共同愛著這個男人,確是不謀而合。當然想要家和萬事興,這個男人必須起到橋樑作用,做好兩邊工作,如果拎不清是非,註定這個家會妻離子散。
婆媳關係的解決之道不僅在婆媳之間,更在兩代的夫妻關係和母子關係之中。——梁鴻儒
故事:
我的奶奶是個非常封建傳統的人,自從母親嫁過去之後,不僅要幫助奶奶打理家事,還要負責洗衣做飯,伺候老人。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從未開心地大笑過,一直為了這個家操勞著。當時我父親在外地工作,家裡很窮,但是母親沒有嫌棄,毅然決然地嫁了過來。
村子裡的人都誇我奶奶福氣好,娶到母親這樣的兒媳,可是奶奶從不在外誇獎母親,還要看到母親手裡沒活,就指責她偷懶,但是母親從來不反駁。當時母親懷孕時,奶奶也沒有讓她休息過一天,依然洗衣做飯,甚至說女人多幹活孩子才好生。
到了生產那天,母親生下了我,可是一心想抱孫子的奶奶一看是個女孩,瞬間變了臉,說我母親沒用,父親很孝順,也沒有替母親說話。母親很委屈,月子也沒有人照顧,還要為我洗尿布,最後落下了月子病,從那以後腰就不怎麼靈活了,身體也越來越不好。
從小我與父親就聚少離多,而奶奶更是沒有抱過我,有時候碰面,她會母親很兇甚至愛答不理,而我每次都躲在母親後面,從未體驗過什麼叫做「慈祥」。快上高中的時候,父親背著母親在外面找了情人,而奶奶知道後不但沒有幫母親,反而要求母親和父親離婚。
奶奶抱怨母親生不齣兒子,不希望斷了香火,甚至懇求母親,而母親傷心欲絕與父親離了婚,帶著我搬了出去,從此我們母女倆相依為命。聽村裡人說父親與那個女人結婚了,而且那個女人給父親生了個兒子,並且買了個樓房讓他們搬進去。
那邊如願以償抱上孫子,本以為從此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生活,誰知父親再娶的這個女人性格很不好,嫌棄奶奶身上不幹凈不說,還不讓她碰孩子,怕有細菌,而女人也不同意與老人同住。父親被那個女人管得不敢反駁,只好將奶奶送回了老房子裡。
再後來我準備去別的城市上大學,母親讓我去和奶奶告別,聽說她因病住進了醫院。我記得當時我買了點補品,奶奶見到我後竟然拉起我的手,大哭起來,她表示:她很後悔讓我父母離婚,現在那個女人根本不見她,沒有人在病床前照顧她,每天都是請護工。
見到此時的奶奶,我的心裡早已沒有了恨,只是覺得如今太過淒涼。我覺得凡事有因有果,小小的婆媳關係卻能改變三代人的生活。但凡事情不做絕,晚年也不至於這麼淒涼。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在過去的年代裡,婆媳關係就相當於上下級,雖然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但是長幼尊卑還是要遵守,所以嫁出去的女人不再是娘家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如今社會進步,在婆媳相處中,似乎沒有了身份地位的分別,只要不過於干涉各自生活,能夠做到尊重,那麼關係一般都會和諧。
在婚姻關係中,男人在兩個女人之間取得決定性作用,一個身份是妻子的丈夫,一個身份是母親的兒子。當產生矛盾時,最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評論對與錯,凡事拎得清,必要的時候互相說好話和稀泥,這樣才能避免矛盾,家庭才會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