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港劇,很多人都不禁唏噓一聲。
自1983年內地首次引進港劇《大俠霍元甲》起,港劇在內地的發展呈井噴狀態,一直到千禧年代之前,二十年間港劇如日中天的勢頭無人可擋。
《射鵰英雄傳》《金枝欲孽》《神鵰俠侶》《上海灘》《鹿鼎記》,周潤發、周星馳、汪明荃、劉德華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劇名和影星總能將很多人一秒帶回那個群星薈萃的香港影視黃金時代。
而創造了這個黃金時代的背後,就不得不提及「香港無線電視台」TVB。
雖然香港不止這一家電視台,但當時的TVB只需振臂高呼便能號召香港、內地和東南亞的影視圈向他們抬頭瞻仰,可見那二十年間,TVB在香港沒有勁敵,它就是香港影業的代表。
巔峰時期,港劇能占據內地電視劇播放量的半壁江山,然而自進入千禧年代,TVB的影響力開始大不如前了。
自2014年起TVB的盈利開始走向下滑,直到2018年首次出現虧損,並且沒有逆風翻盤之勢,四年營收降幅54.43億港元。
作為香港影業的代表,TVB的沒落也意味著港劇的沒落。
成也「視界」敗也「視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經濟才剛剛開始發展起來,當時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是很多內地人嚮往和憧憬的繁華地帶。
然而在那個網絡還沒發展,交通並不算便捷的年代,很多人都覺得緊靠內地的香港距離他們十分遙遠,憧憬卻無法實地領略香港的魅力。
於是電視劇就成了人們遙看香港的一個重要窗口,當然它除了是內地人看香港的一個窗口,同時也是內地人看世界的一個窗口。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