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華語電影最佳女主角,無視吳彥舒是大錯特錯
楊麗娜的新作《《媽媽!》》中,設定了雙雙步入老年的母女,將母親的角色引入當代中國電影倫理敘事,將「女兒患老年痴呆症」的情況推向了新的高度。
擔負著照顧女兒的重任,生命力旺盛。
母女倆分別由吳彥舒和奚美娟飾演。吳彥舒憑此片獲得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演員獎。
《媽媽!》
同一部電影中的母親年齡相仿。1938年出生的吳彥舒今年已經84歲了。在年齡血統上,他與中國電影導演的「第四代」是同一代人。從演員的角度來看,他們與1950、1960年代以來活躍的中國新生代演員是同一代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今天的觀眾都很容易認為他們已經過了演技的巔峰,享受了晚年。偶爾演奏流派的表演。
但吳彥舒顯然不在這份名單之列,不僅如此,她的電影表演高峰期似乎才剛剛開始。雖然早在1959年就開始出演電影,但直到新世紀,吳彥舒才真正開始將演藝事業重心放在影視劇表演上,尤其是在出演了《搬遷》《北京遇上西雅圖2》之後,她的老太太形象才真正成為了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他是中國電影界此類角色的代表。
展開全文
《北京遇上西雅圖2》《北京遇上西雅圖2》
也可以說,這十年來,他真正開始密集參演電影,創造了觀眾對吳彥舒「國老」的銀幕印象,這在中國電影演員發展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幾十年來,吳彥舒一直在山西省劇院工作,作為話劇演員參演各種話劇,偶爾也會在幕後工作。她曾擔任謝晉的副導演《啊!搖籃》。真正是從她退休後開始的,但由於在話劇舞台上豐富的表演經驗,她很快就進入了狀態,甚至還追溯到了童年在劇院沉浸在京劇名家的表演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一個深情的老太太。
1965年3月19日,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演出話劇《劉胡蘭》
這裡所說的所謂「靈魂」,並不是指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大於外在形象的表現意思,而是指演員完全接受自身身體形態的變化,並主動適應現實。創作者對自己作為個人表演的看法。組織良好。
主演《《北京遇上西雅圖2》》時,薛小璐導演看中了七十多歲的吳彥舒臉上自然的皺紋,說:「我一看到(她)就覺得我奶奶就是她,很喜歡她的皺紋,現在老人都沒有皺紋了,白髮順滑,希望有個有質感的老太太,皺紋特別好。"
這就是吳彥舒電影表演中「靈魂」的根源。她不怕展現衰老的身材,但在普通華語商業片很少觸及的「落花季」部分,卻能準確表達老人情感關係的女性氣質。
片中的一場婚禮現場,面對妻子秦佩的特別表白,「在我面前走之前,你應該怎麼做?」吳彥舒盯著他,一句話也沒說就死了。溫柔,全都匯聚在她的眼裡。吳彥舒比秦佩自己大七歲,出現在鏡頭前就像一個被對方照顧的小妹妹。
在秦沛的敘述中,吳彥舒的角色是一個「哭」的人,所以鏡頭前移,微微顫抖但從不流淚的表情,不僅符合角色緊張的姿勢,也符合整個劇集的設定。確定的反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吳彥舒以一種極其輕鬆的姿態,以莊重溫馨的場面完成了這場演出。正如薛小璐導演所說,吳彥舒是當時「最不為人知的演員」,但他是整部電影最有效的靈魂。
在主演張愛嘉導演的《《相愛相親》》時,吳彥舒盡到了奶奶的角色,但她也對一些導演在拍攝過程中的處理有所保留,比如抓沙子、和孩子打架等。
但最終她還是選擇了接受電影是「導演的藝術」的事實,而事實上,她對張愛嘉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她個人對電影導演水平乃至電影本身的判斷。她在表演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相愛相親》
作為導演眼中的「有質感的老太太」,如前所述,吳彥舒並沒有單純的坐在廟裡,有著一生豐富的表演經驗。相反,往往在不易被發現的細節中,吳彥舒繼續發揮她的精準表現。理解程度與她在戲劇時代演繹劉胡蘭等形象的方式不同。
在薛小璐的《《穿過寒冬擁抱你》》中,吳彥舒飾演一位退休的產科醫生。角色在廣州有上學經歷,所以在處理徐劭雄飾演的廚師求婚戲時,她覺得可以用粵語來做。
實際拍攝中,由於長江大橋長時間無法關閉,兩人的戲份都是靠著綠幕進行的。
《穿過寒冬擁抱你》聚焦疫情時期的武漢,具有濃濃的肅穆色彩。這場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完成的對手戲,並沒有因為客觀原因造成情緒中斷,成為80多歲的吳彥舒的又一代表。性角色。
《穿過寒冬擁抱你》
縱觀世界電影史,70歲之後,似乎很難找到一個能集中拍攝這麼多影視劇的演員。這十年,吳彥舒的「人氣」似乎超乎常人。影視審美機制,與當代中國社會。趨勢的變化和對自然產生的審美要求的更理性的藝術接受。
吳彥舒自言自語道:「你到哪裡都可以對表演感興趣。表演來自生活,實際上是生活的重複。」無論是扮演妻子、師父、母親、吳彥舒等不同質感的角色,其實都在不斷調動已經內化為生活一部分的感性體驗,豐富著每一個角色。
之中。
比起她高產但不重複、感人且不刻意的角色,可能更重要的是,吳彥舒大半輩子都對日常生活保持著一種冷漠的態度。吳彥舒一直保持著女兒說的「年紀越大越漂亮」的狀態。她在表演中拒絕過活,也拒絕給「浮躁的年輕人」提供意見和建議,因為「我們年輕的時候很浮躁」。
她今年84歲。她曾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過《《劉胡蘭》》,受到周恩來的接見。晚年,她成為了一年出演三四部電影的「最佳女主角」,觀眾可以脫口而出《相愛相親》《又見奈良》《媽媽》。過去和未來都非常令人興奮。她從容地接受這樣的美妙,不後悔經歷了平淡無奇的冷暖生活,構成了她堅實的藝術個性。
談及當下華語電影的優秀女演員,她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