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年都有京味劇出品,還原老北京的市井生活,道具置景容易搞,可要烘托出一座城市的氛圍感,卻不那麼簡單。
很難得,《胡同》做到了。
劇中和田棗一同生活在小四合院裡的鄰居,可以說代表了解放之初北京最底層的市井人群。落魄的滿清遺老索爺,走街串巷賣爆肚為生的貴叔夫婦,因家貧而淪為妓女的春喜和弟弟煤核,不大有名氣的京劇旦角僮老闆。
舊社會的瘡疤到了新社會,無論是妓女,還是提籠架鳥的滿清遺老,都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得以自力更生。妓女春喜成了紡織廠女工,沒有營生的索爺也憑著能書會畫的本事,成了宣傳隊畫海報的專職幹事。
索爺想娶春喜,對著漏雨的房子和家徒四壁倍感絕望。鄰居們互相幫襯,人人搭一把手,修房補屋、置辦家具;各出一點錢,籌備出一場熱熱鬧鬧的婚禮。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政府動員老百姓捐款捐物,田棗領下了為前線捐錢買飛機的任務,但又不能讓街坊鄰居把鍋鏟、米糧這些維繫基本生活的東西全捐了。
面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憑著一股熱忱的心氣,居然給田棗想出了辦法。
她發現街面上笸籮和筐的銷路好,而製作這些東西的荊條山上就有,不用錢。於是,田棗帶動街坊鄰居的大媽、大嬸,一起編筐賣錢,為了讓朝鮮上空保家衛國的飛機,有自己出的一份力,大媽們都積極性很高。
田棗又在索爺的啟發下,智斗奸商,排除萬難搞義賣,終於湊到了一筆不小的款項,順利完成了任務。
《胡同》看到這裡,真讓人有些羨慕了,那個年代的北京人,雖然臉色發黃,衣食不足,但人人心頭有一把火,彼此溫暖著,不怕困難有鬥志,他們的幸福很簡單,卻不是用錢能買來的。
內容未完,請點擊「第4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