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i
編輯 / 小情書
1965年3月19日,吳彥姝所在的山西省話劇團接通知到北京演出話劇《劉胡蘭》。
消息里只說了是為中央領導表演節目,但不知道具體是哪位領導會來觀看。
演出完畢,舞台的燈光漸漸暗下來。眾演員們站到兩邊準備接受領導們的慰問,一個身影徑直走向了站在中間位置的吳彥姝,她是這次話劇的主角。
「一般周總理都會從一排第一個人開始握手。看到他大步地朝我走來,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握完手他又拍了拍我的肩膀。」
吳彥姝沒想到周總理會來,這樣近距離地接觸到人民愛戴的周總理她激動不已。
探著頭一邊流淚一邊看著周總理和同事們握手,李先念副總理走到她身邊了吳彥姝也沒有反應過來……
那一年,吳彥姝27歲。
那一天,也成為了她一生記憶中最難忘的一天。
1.
姝者,美麗溫柔也,彥字既德才兼備之意。
吳父當初為女兒取名吳彥姝,就是希望她能成為一個有才貌有德行的人。吳父的寄望,早已實現。
不久前,第12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上,84歲的吳彥姝憑藉在電影《媽媽!》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本次天壇獎的最佳女主角。
她是該獎項成立以來,獲獎的第三位中國女演員。
最近可能不少人都被這個笑起來和藹可親的老太太刷屏了。
大家傾佩她也認可她,八十四歲的高齡精氣神十足不說,論演技和敬業程度吳彥姝也絕對可以吊打一眾年輕演員。
不過,大家津津樂道的不僅僅是老太太的演技,她身上的那股由內而外散發的優雅與從容,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更讓人吸引。
這與她的家世有分不開的關係。
吳彥姝出生在一個廣州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家裡條件相當不錯,有田產還有一個有樓有院的大宅子。
吳父年輕的時候曾去到早稻田大學留學,歸來後先後創業並參加了不少「地下工作」。母親是民國時期的大學生,讀的是中文系兼修家政。
在吳父到中山大學任教期間,吳彥姝出生了。
那個年代,誰家不生幾個孩子不拼個男孩兒出來傳宗接代啊。吳父思想開放,從不在意這些。
「父親說兒多母苦。他們只要一個孩子。」
就這樣,吳彥姝就成了家裡的獨生女兒。
父親希望她能像花朵一樣自由自在地盛開生活,母親倒是管教得很嚴,生活習慣幾乎是條條都有規矩。
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吳彥姝小時候時常跟隨父母幾地輾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動盪的社會,吳彥姝在觀察著百態人生中長大。
18歲,他們一家來到了山西。父親帶著她去看了話劇。吳彥姝被深深吸引,碰巧山西話劇團在招人,她一試就被錄取上了。
2.
母親一直把吳彥姝朝大家閨秀培養,受過大家族傳統教育的母親希望女兒能當一個醫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所以當聽到吳彥姝想當話劇演員時,母親並不支持。
過去,演員這個職業不入流,很多人都覺得它是三教九流。好在父親一直鼓勵吳彥姝追求,支持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進入話劇團後,吳彥姝被選為《劉胡蘭》的主角。為此她還特意去和劉胡蘭的媽媽一起生活了半年,了解生活中的劉胡蘭是什麼樣子的。
後來,吳彥姝認識了自己的丈夫張一非,知名的作曲家藝術家。
二人結為夫妻,張一非從吳家父母手裡接過接力棒,過之而無不及地寵愛著妻子。
《劉胡蘭》場場火爆,吳彥姝時常跟隨話劇團全國演出,有時一天要演五六場。這段時間,母親在家為她照顧起她的獨生女兒。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吳彥姝當時正在河北的一個農村下鄉。有一天,母親突然出現在她面前,吳彥姝驚喜、感動、又憂心。
「我說媽媽你怎麼來的?她說一路上搭人家的卡車來的。」
寫信很慢,又沒有電話,吳媽媽實在擔心女兒的安危。在母親的身上,吳彥姝學習到了堅韌,一次次深刻的母愛也讓她觸動。
當在教育自己的女兒時,吳彥姝用上了母親教她的那一套:站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吃飯、拿筷……都有嚴格的規矩。
但是時代變了,女兒不願接受這一套規矩。
吳彥姝在話劇團一直工作到了65歲,丈夫生病以後,她就放下工作全心照顧起丈夫的身體。
2010年,丈夫和94歲的母親相繼離世,用一生寵愛著吳彥姝的人一個一個地離開了。
同年,吳彥姝被女兒接到了北京定居。一開始她也像曾經的母親一樣,幫女兒照顧起孩子。
直到第一個戲約找上門時,吳彥姝才知道自己還能有另外一種生活。
《北京遇上西雅圖2》想找一個面相看起來有八十歲,身體狀態有六十歲的老演員,因為需要出國拍攝,這無疑對老年人身體條件成了一個考驗。
劇組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合適的。
有一天有人把吳彥姝的照片拿給導演看,當天就約她去試鏡了。
被問道身體情況時,吳彥姝看到現場有一張瑜伽墊,便就著瑜伽墊做了平板支撐等等,當下劇組就拍板定下了她。
原來皺紋也有派上用場的一天。
後來找她出演的劇本越來越多,吳彥姝也更加忙碌了。
女兒是一個編劇,時常要沉浸在寫作中。有時候等吳彥姝忙完,去喊女兒吃飯時,可能會正好趕上女兒靈感爆發的時候,人沒叫來,反而惹埋怨。
「她在那寫劇本的時候,我問她,你想吃什麼啊?把她思路打亂了。然後我在那準備角色了,她也來,媽,你想吃什麼?我們倆都覺得分開住特別好。」
為了彼此的生活習慣,吳彥姝乾脆一個人住,她既不插手女兒和外孫的生活,也不必要去擔心太多。
只經手自己的日子和工作,閒暇時和女兒約著一起到外面吃飯喝茶。
有一回她發高燒40度,自己打車去了醫院診治,直到身體恢復後才告訴女兒。女兒責怪她不及時通知他們,吳彥姝回答到:我自己的身體我了解。
3.
「我這個人啊,胸無大志,我沒有什麼非要搞明白的事,我就做好每天的事就好。想那麼多,你達不到,你不是自己為難自己嗎。」
今年九月,雜誌《人物》的記者在北京見到吳彥姝時,她穿著黑裙子,拿著奚美娟送給她的小小的粉色保溫杯。花白的頭髮搭理得一絲不亂,優雅美麗。
接受採訪時,吳彥姝思路清晰,連網絡上的許多流行詞她都知道。
她不會囉哩囉嗦的重複,甚至還會指出記者問過的重複問題。84歲的身體里,藏著一個年輕的靈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父母丈夫去世後,吳彥姝沒有再過過生日,她說她已經忘了自己的生日了。
她鼓勵著大家不要被年齡困擾,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每次去劇組前,吳彥姝都會去體檢一次——她可不願意去人家劇組倒在那兒了,毀了人家的戲。
如果拍攝時間長了,她會在拍戲期間再做一次體檢,不為別的只是盡到自己的責任。
生活里,吳彥姝喜歡插畫、喜歡布娃娃。
每天早上她都要做一分鐘的平板支撐和「小燕飛」,或者在院子裡打打籃球,年輕時她可是校籃球隊的。
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出去拍戲,熟練操作手機軟體自己定機票、打車、定酒店。跟隨劇組的節奏生活,偶爾熬夜,睡眠很好,有時也賴床。
有人在倚老賣老,但吳彥姝卻努力地趕上時代的步伐,爭做一個不被時代拋棄的老年人。
77歲再就業,吳彥姝用七年時間參與創作了五十多部作品。先後拿到了「金雞獎」和「天壇獎」。
在電影《媽媽!》里,她把母親給予她的愛,她與女兒之間的愛,代入到電影里。瘦弱的形象,呈現的卻是最偉大的母愛。
「每個母親都是母狼,保護幼崽是母親的天性,我會保護好我的小孩。」
9月19日,她參演的電視劇《底線》也和大家見面了,老太太這段時間真是忙的不亦樂乎。
不僅有新作品播出,還有不少的專欄採訪。
每次採訪前,吳彥姝都會和女兒打視頻電話,將問題整理出來,她從頭到尾過一遍。
任何時候,完美的表現和狀態成了她的敬業的標準。
「老了,坐在家裡,很枯燥的」。
老太太說,等這段時間忙過了,她還要去學車,自己已經諮詢了好幾個培訓學校了。
在吳彥姝的身上,真正應驗了什麼叫學無止境和無限可能。
「我遇到一個香港演員,她拉著我的手說好後悔往自己臉上填充了太多東西,她很羨慕我臉上的皺紋,她說它們好美。」
衰老不代表著生命枯竭,每條皺紋就像樹的年輪一樣附有生命的意義。
八十歲的女性尚且還能為自己闖出一片天,年輕之輩亦當如此,而不必再為年齡、皺紋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