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HOT熱播CP幽猴猴的作者赫赫蘭姐,她的筆名蘭林更為人所知。不追星,說不定蘭林就不會走網絡作家這條路;
我表哥也是那個帶我進坑HOT的。她為歐巴馬一家自學韓語,畢業後進入央企。面試官說她對自己的英韓雙語能力很感興趣;
還有影姐,因為追歐巴的時候跟很多韓國餐廳交流過,有了去外面看看的想法。她學的是外貿,現在好像也進了大型跨國企業。托尼歐巴也半認真地對她提起,讓她去他自己的公司管理。這大概就是追星的巔峰吧。
從事與娛樂相關的工作的第一代追星族並不多。我認識的姐妹有的是大學老師,有的是公司的高管,有的是個體戶。追星讓他們學到了更多的技能,也給了他們走出去的勇氣。
目前的飯圈規則經常讓我感到困惑。完全靠飯圈吃飯的人越來越多,粉絲越來越虛榮,「愛」成了最不值一提的東西。雖然我也花錢,但我無法理解那些動輒讓別人曬消費記錄、少花錢或白嫖娼的行為。
卡琳娜目前的新情人之一
粉絲圈的等級體系越來越分明,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資深粉絲、小粉絲」。或許是羽生結弦在國內娛樂圈中的高低層次的體現。
而且很奇怪,初代組裡竟然沒有所謂的「只有飯」。每個人都是團迷,但總有一個最喜歡的。也可能是當時能被點贊的群體只有少數,沒什麼好爭辯的。現在團餐似乎遜色了。
現在追星很方便,上午的新素材下午就會翻譯,不用像過去那樣幾個人去啃生肉了,只是粉絲群沒有以前那麼純了.或許是和「功課太少」一樣的道理,追星變得更方便了,粉絲也有心思折騰那些亂七八糟的「圈內規矩」了。
一切都可以追蹤
外界提到粉絲時,總是運用心理上的「投射效應」——仰慕者將自己的某些夢想、慾望和缺點投射到偶像身上。但在我個人看來,它一點也不複雜。追星的動力就兩個字:幸福。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在追辣妹。那時候追他們的小學生並不多,至少我身邊沒有他們。原因是我覺得babyhotgirlEMMA的雙馬尾很漂亮;追HOT不是因為我愛上了他們五顏六色和不羈的外表,而是因為Hope真的很好聽。
說實話,小時候還是很不喜歡他們殺馬特的造型,就像西遊記里的怪物一樣。追星20多年,從歐美朋友到港台同胞,從日娛韓流到國內娛樂偶像。只要能帶來快樂,我就可以追逐。這種幸福不僅包括偶像自身帶來的情感價值,也包括粉絲圈提供的附加價值。
追泰國明星的幸福感大於國內娛樂和韓國偶像
所以,對我來說最快樂、最難忘的,就是在貼吧追星的日子。
那個時候貼吧還不是實名制,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大家能自由發言真的很開心。最沉迷貼吧是2005年到2007年,那個時候好像還沒有什麼亮眼的新星,所以貼吧的追星主要還是以追古裝劇為主。雖然當時正在準備高考,但每天還是會花很多時間在《歡天喜地七仙女》貼吧上。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