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周圍鄉里鄉親的勸說,和母親的支持,這才讓父親鬆了口,但也立下了規矩「不論學習再苦再累,也不可以退學回來。」
就這樣馬德華學習了正整整3個春夏秋冬。
好在他是真的喜歡京劇這一行,又因為小時候習武積累的經驗,學習的道路上再苦再留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1963年18歲的馬德華被分配到中國京劇團,但沒有什麼舞台經驗的他只能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角色。
這讓他的心中不免會有落差感,後來京劇團與北京崑曲合併。
這時一位崑曲老師告訴他「不論在哪裡,每個角色都是被需要的,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角色,表演好也會是閃閃發光的。」
有了老師的鼓勵,馬德華的信心慢慢的找補了回來。
再往後的舞台里,他總是放下自己的包袱,即使是別人不願意出演的丑角,他也會用心琢磨,思考著怎麼能讓人印象深刻。
1981年的馬德華已經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在當地戲曲團里算得上知名的丑角,經常把台下的觀眾逗得捧腹大笑。
這也給了他許多信心,越加喜愛這一行。
而讓他火遍全國的機會也在悄然出現。
在這個時候,北方崑曲劇團改變了《孫悟空大鬧芭蕉洞》,裡面差一位有經驗的丑角來扮演「豬八戒」這一角。
劇院裡的領導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馬德華。
在飾演這個角色的時候,馬德華還特意問了導演是否需要佩戴豬鼻子,在得到了否定的回覆後才接下。
演出大獲成功,台下響起轟鳴般的掌聲。雖然是配角,但是他的實力還是被大家看在眼裡。
此時台下也正有一位女人注視著這一切,那就是楊潔。
此時的他正為《西遊記》師徒四人的選角發愁,看到馬德華出色的演出後,在心裡就認定了這便是他想要的豬八戒。
在台後就立馬攔下了馬德華,詢問他是否可以參演豬八戒這一角。
未完待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