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對子女的感情,很難用一兩個詞去形容。大多數的中國式父母,為子女奉獻了一輩子,恨不得從子女出生開始到他成家立業,他們都能夠被好好呵護。
被父母愛著的子女,當然是幸福的,但也不乏在這種愛里被慣壞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
我常勸很多父母,退休後拿著退休金,跟老伴去過自己的生活,別管兒女過得怎麼樣。有句老話叫「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牛馬」,你能管得了兒女一時,卻管不了他們一世。
前幾十年你都在為別人活著,是妻子、是母親,後面的日子裡,請為自己活著,多愛自己、多心疼自己。
可是絕大多數父母很難做到不管兒女,只為自己而活。
如果兒女過得不好,他們不幫忙,總覺得心裡過意不去,做父母的,寧願自己過得差一點,也要子女好過一點。
碰上感恩的子女,知道心疼人,父母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倘若遇到不知感恩的子女,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那就真的太心寒了。
65歲的老人趙阿姨,就沒有這樣的好福氣。
趙阿姨退休多年了,也在兒女家做了多年的「保姆」,只是給兒女家幫忙,越幫越出錯,到後來,兒子和女兒對她都不怎麼樣,甚至拿她當「仇人」一樣對待。
談及原因,趙阿姨說:「都是錢惹得禍」。
02.
原來,趙阿姨自從退休後,每個月退休金有6000。
起初是兒子的生活比較困難,生了孩子後,小孩三歲前總是生病,每次生病必住院,兒子和兒媳的工資都不高,兒媳被孩子一耽誤,乾脆辭了工作在家帶孩子。趙阿姨那時常住在兒子家裡幫忙,每個月的退休工資,當然有一大半也貼補給了兒子家。
這事兒放在任何父母身上,相信沒有人可以安心去過自己的生活,不管兒孫的死活,所以趙阿姨那麼幫兒子,也是人之常情。
孫子長到三歲以後,才慢慢好起來,兒子的負擔也隨之減輕,兒媳找了份工作繼續上班,帶孫子的重任落在了趙阿姨肩上。
趙阿姨為了更好地帶孫子,搬到兒子家裡住,跟老伴過起了分居生活。
女兒這時對她已經有意見了,覺得趙阿姨重男輕女,自己的孩子也需要人照看,怎麼不見趙阿姨幫自己帶孩子。
也曾旁敲側擊問趙阿姨,這幾年的退休金,是不是都貼補給兒子了。
趙阿姨沒辦法,乾脆既帶孫子又帶外孫,幸好女兒家和兒子家離得近,她才能兼顧過來。
可是兒媳又有意見了。
趙阿姨平時住在兒子家裡,偶爾也把外孫帶過來住,兩個孩子一般大,正是淘氣的時候,兒媳嫌趙阿姨把外孫接過來,給家裡增加負擔。
甚至悄悄跟兒子嘀咕:「你媽把你妹家的孩子帶到這兒來養,你妹倒是省心又省錢了,孩子吃我們的喝我們的,她倒好意思。」
趙阿姨想解釋,又怕鬧出更大的矛盾。天可憐見,她帶孫子的這幾年,兒子兒媳沒給過她一分錢生活費,全都是拿自己的退休金在貼補這一家,後來又帶了外孫,依然沒人給她錢,她花的可都是自己的退休金。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如今兒子兒媳私下這樣懷疑她,她真是有嘴說不清。
03.
趙阿姨想回自己家,誰的孩子都不管了,又狠不下心。
她想過回去跟老伴一塊住,也把倆孩子帶在身邊看著,可是不現實,老屋的環境不好,離孩子的幼兒園還遠,接送更麻煩。
後來想了個辦法,兒子和女兒家,每家輪著住,頭半個月住在兒子家帶孫子、外孫,後半個月住女兒家帶孫子外孫,退休金也是花在他們兩家上,一家一半,這下總沒有話說了吧。
兒子和兒媳的確沒話說了,女兒這時又是一肚子意見。
趙阿姨明顯感覺女兒不歡迎她在家裡住,經常是女兒下班回家看到她,招呼都不打,直接領著孩子進了臥室,女婿就更別說了,完全當她是空氣。
她曾聽到女婿發脾氣質問女兒,你媽這每個月在這住15天是什麼意思啊?是要告訴我們她給我們帶孩子,我們以後要給她養老嗎?
女兒在女婿那裡受了氣,對趙阿姨的態度就更差了。
趙阿姨也跟女兒解釋過,她說:「你哥和你們家,兩個孫子我都得帶,不帶哪一個都要被埋怨,只好兩頭住。這幾年的退休金我都給你們了,給你們帶孩子沒要過你們一分錢。做人得講良心,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儘量公平地對兒女,也希望兒女能懂得父母的一片苦心。」
趙阿姨說到最後忍不住哭起來,她女兒卻冷冷地問她:「媽你要是不想幫我帶孩子,我就另想辦法,前幾年你的錢都給我哥了,幫過我們一分嗎?現在我哥不怎麼需要你了,你倒想起我來了。」
那天,趙阿姨給老伴打電話哭了很久,她想不明白,自己當牛做馬一輩子為了子女,怕他們受苦,老了連退休金都貼補給子女,為什麼要被他們這樣對待。
老伴氣得勸她回家,誰的孩子都別帶了,退休金自己留著,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趙阿姨聽了老伴的話,真的誰都不管,回了家。
兒子和女兒這時又怪起他們來。
聊起這件事,趙阿姨說:「我算是看明白了,給他們帶孩子、退休金貼補給他們和什麼都不幫他們,我得到的回報是一樣的,不管我怎麼做,他們都不滿意,索性我就什麼都別做了,隨他們去吧。」
04.
65歲老人,每月6000退休金,幫忙帶娃,兒女卻拿我當「仇人」,為什麼?
聽完趙阿姨的經歷,我只想說一句,幫忙幫出錯來,這忙不如不幫。
像趙阿姨這樣的父母,如我前文所說,普遍都有一個特性:看不得兒女受苦,自己有一點好的、有一點能力,都要用在兒女身上。
愛孩子當然沒有錯,但是沒有底線的愛,不是真的愛,而是溺愛。
通過趙阿姨的講述,我大概能明白,她的孩子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才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心理專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寫道: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較苦,他們對此很不甘心,於是有了孩子後,就拚命照顧孩子,發誓不讓孩子吃苦。看起來,他們是不讓自己現實的孩子吃苦,其實是不想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吃苦。 這是一種投射,是父母將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結果會怎樣呢?
極有可能像趙阿姨的兒女一樣,遇事等待父母幫他們解決,並且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
這樣養育出來的子女,自我效能感會很差,不認為自己有能力過好自己的日子,得靠父母的幫扶,才能把孩子養大、才能把日子過好。
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能追溯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做父母的,也該反省自己為何把兒女教成這樣,是不是太過慣著他們?是不是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兒女讓你幫忙帶孩子,你要告訴他們,我幫你帶孩子不是天經地義,我幫你是看在血緣親情上,不幫你,你也怪不到我。
子女也不要覺得,你不幫我帶孩子,以後別指望我給你養老,你得想明白,你的父母生養你一場,已經完成了做父母的責任,剩下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先維護自己的利益,再去談如何幫扶兒女,如果你的兒女不懂感恩,你要做的是放手,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你對他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