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產不平分,養老別找我」62歲阿姨寒心,女兒記仇不記恩
網上有一句話說:
一個家庭最大的幸運,不是擁有萬貫家產,而是養出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的生養之恩,是這世上最大的恩情。
懂得感恩的孩子,會體諒父母的不易,理解父母的付出,會發自內心地關愛父母,並竭盡所能反哺父母。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懂得感恩。
電視劇《安家》里有一段扎心的劇情。
靠賣包子為生的嚴叔嚴嬸,為了兒子結婚,他們掏出一輩子積攢的320萬,全款買了房。
長期在大城市裡租房生活的嚴叔嚴嬸,原本以為有了安家之地,可以和兒子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
卻沒想到,他們被兒子拒之門外,窮盡一生,付出一切,換來的竟是兒子的不懂感恩,真是讓人心寒。
影視劇源於生活,這樣含辛茹苦卻養出白眼狼的現象,在現實中並不少見。
01.不懂感恩的女兒
62歲的程阿姨同樣心寒,她也有一個不懂感恩的女兒。
人們常說,父母是因,兒女是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可是,程阿姨至今還弄不明白,為什麼同樣的父母,同樣的成長環境下,兒子懂事孝順,女兒卻只記仇不記恩?
甚至還對她說出「如果家產不平分,養老別找我」這樣的話來。
難道真的像女兒所說,是她偏心所致?
程阿姨捫心自問,從小到大,對膝下的一兒一女,雖然做不到絕對的公平,但從來沒有厚此薄彼過。
她自己有正式工作,老伴開店做生意,家裡的經濟條件還可以。
在女兒小的時候,她擔心女兒心思細膩,敏感容易多想,所以對女兒相對更注重一些。在吃穿用度上,儘量保持一視同仁的同時,還更偏向女兒一些。
程阿姨也知道父母偏心,對兒女成長不利,但作為父母,她不可能凡事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聽到女兒在某件事上說她偏心,她馬上誠惶誠恐地給補上。
可是,怕啥來啥,她越怕什麼,女兒越往她怕的方向發展。直到現在,女兒還口口聲聲說她偏心,和她糾結生活中的某個細節。
實際上,女兒從小就比兒子更頑皮。她從來沒有打過女兒,兒子倒是被她打過幾次,但兒子從來不記仇。
02.埋怨父母偏心
程阿姨不明白,為什麼女兒那麼計較。
在學習方面,她給兒子報兩個興趣班,女兒也一定要報兩個;兒子讀高二時偏科嚴重,她給兒子報了英語輔導班,才上高一的女兒,也非要跟著報輔導班。
後來,兒子上了一所211院校。女兒比較貪玩,天天玩手機,看一些亂七八糟的文章和視頻,她高考成績差一些,上了一所普通大學。
兒子大學所在城市,屬於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再加上所學的專業不同,兒子的學費會高一些。
女兒自己考到西北地區的大學,每年學費比兒子低2000元左右,女兒卻要和她鬧,讓她把2000元學費補在生活費里。
其實,在生活費方面,她擔心女兒有意見,已經做到一視同仁了。
兒子所在地區消費水平高,他每月生活費都有結餘,每次放假回家都會給她帶禮品。
女兒所在地區消費水平低,但相同的生活費,她卻總是抱怨生活費不夠用,每次放假回家還要讓她買機票。
為了公平起見,她也準備給兒子買機票,但兒子每次都拒絕,說坐火車也一樣,還便宜。
在兄妹倆婚嫁方面,她也儘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兒子工作後,每個月給她2000元,後來3000元、5000元,她都幫忙存起來。兒子27歲結婚時,共存了18萬左右。
兒子在兒媳所在的城市安家,女方家比較開明,沒有要求彩禮,婚房首付也是和女方一起出的。
她把18萬還給兒子,再添了10萬作為婚房首付,然後幫兒子辦了酒席。
女兒工作後,一分錢沒有給她,結婚時她收了10萬彩禮,自己添上10萬做嫁妝,全給了女兒。然後,女兒回門時,她同樣也辦了酒席。
03.62歲阿姨心寒
程阿姨覺得自己已經竭盡所能做到公平了,但女兒似乎被網上的一些文章、視頻「洗腦」了,總是認為她偏心。
只要她給兒子什麼東西,讓女兒知道了,就要找她抱怨,說她心裡只有兒子;她給女兒東西時,女兒卻從來不說不公平。
未完待續,請點擊第2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