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了,又一個「孫儷」出現,但結局不一樣

2022-01-08     昀澤     13858

這個孩子是個好孩子。

他不知道自己會被刪,他還說,哥我給你寫個年終總結,彙報一下我這一年的收穫。

冰哥說:非常期待。

他一點都不想被刪,不想當做無事發生,他說恩情怎麼能忘呢?

於是他也給媒體寫長文,但不是控訴文,是尋人

他的尋找,讓所有人知道了這位「無名英雄」。

這兩個故事好相似。

孫儷小時候過得辛苦。

12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她跟著媽媽過,媽媽為了供養她,一天打好幾份工。

經歷過不容易,所以她有不忍。

冰哥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偏遠縣城,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家境也不寬裕。

成長路上曾被一位好心大哥幫助過,也曾被那位大哥刪除了聯繫方式。

他接收到了愛與恩情。

所以他不僅資助了謝洋,還先後資助了七八名學生,其中一位還考上了清華。

同樣的心軟資助,同樣的歷經數年,同樣的「淋過雨的人願意給後來人撐傘」。

但結局截然不同。

是事情本身錯了嗎?

可能只是農夫剛好遇見了蛇,東郭先生剛好遇見了狼

也可能是人心複雜,人性幽深,貪心不足蛇吞象。

17年了,又一個「孫儷」出現,但結局不一樣

03 知恩者圖報,施恩不圖報

看多了「升米恩,斗米仇」的戲碼, 越來越覺得,感恩兩個字,分量特別重。

前段時間刷屏的那個清華貧困生樹洞,為什麼那麼戳心?

因為他洋洋洒洒大幾千字,沒有抱怨,沒有貪慾,沒有苦悶,沒有悲悽,沒有自怨自艾。

滿滿都是感謝。

感謝有T35這趟列車,讓他可以用學生票,花70塊錢,坐一宿回家;

感謝學校有免費的網絡,免費使用的電腦和免費的水

感謝有好心的企業家,讓他在剛入學的時候擁有了一輛愛心自行車,還有一部ZTE的手機。

他每年都會手寫長信,給企業和基金會。

感激他們的資助,總結自己這一年的情況,說自己未來的計劃。

他有了那麼一點點賺錢能力以後,半點都不敢隱瞞。

在大三的時候,坦白了自己找到家教兼職的事,寫信問:不知道我還有沒有資格領錢?不過我確實很需要這筆錢。

直到對方回信道「安心讀書」,他才心安理得。

他也沒有辜負別人的善意。

從研一開始,放棄了領助學金的他,每個學期拿出了3200塊錢,在家鄉的希望小學資助4個孩子這一學期的生活費,學雜費等等,支持他們讀書。

他說:

我能力有限,但是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我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照亮哪怕其他一個人也好。

這就讓人非常溫暖。

你的付出不會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你的好意不會化為巴掌,啪得,煽回你臉上。

因為有了這樣的「感恩」,這樣的「愛的接力」的存在,我們看到孫儷被反咬的事,才不會那麼灰心,不會那麼寒心。

做好事這件事情,很複雜的。

我這幾年捐款,一直有個樸素的心態,就是不求回報。

因為你不知道會遇見什麼樣的人。

你可能會遇見感恩的,比如之前有部分捐款被我同學領到了,她真的給我曬了一下單,真的和我反饋了一下。我覺得,啊!好開心!

但也可能會遇見那種轉身就把你忘掉的。

所以我今年去高中捐的時候,直接捐的獎學金。

不針對個人捐獻,只針對學校捐獻,然後讓學校去安排,去幫我把錢分給學生。

捐給農村小學的時候也是一樣。

針對個人,可能心裡滿足感更大,但是很容易失望。

你針對學校捐贈,就沒有什麼失望的地方

再有一點,我以前做好事是不分享的。

不是多高尚,就是覺得不好意思。

因為你一曬,多了少了,怎麼著了,人家說你炒作啊……會有很多很多的聲音,就不想曬。

可是我發現,不曬也會有很多的聲音。

之前河南大雨的時候就是,我們一開始找車,弄物資,對接河南那邊接收,搞了一夜。

但是沒有曬視頻,就有個人在我的評論區,追著我罵了好幾天。

後來我想明白了,我就要曬出來,要說出來。

說出來之後,你會感覺到有人誇讚你,你會很滿足

你已經得到滿足了,就不需要任何人回報你了。

有了這樣的心態,做好事才能持久。

17年了,又一個「孫儷」出現,但結局不一樣

我讀過一本小書,叫《你看起來好像需要打個盹:樹懶的哲學小書》,很喜歡書里的一句話:

我們會為身後的人開門,不會在公共運輸工具上隨便摸別人,不互相殘殺,出門的時候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而其他人也為我們做同樣的事情。

我覺得這句話在說:

你要做好事。

然後這個世界的其他人,會做同樣的好事。

愛會流動,微光會吸引微光,然後我們給到陌生人的那份善意,會有支撐。

這才是對的世界。

是吧?

本文來源:公眾號@逆劉而上,作者劉媛媛。

每晚十點,更新思維乾貨,成長感悟,還附帶晚安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