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春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扔下他和父親走了。他記得很清楚,那天正下著大雨,母親背著雙肩包,在出院門時回頭看了他一眼,然後毅然決然地走了。那時候他六歲,父親的手摁在他的肩膀上,不讓他衝過去。他不明白出了什麼事,但感覺是不好的事,哭得撕心裂肺的,但是那一走,她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電話也很少打過來,雖然說不是什麼很好的事情,久而久之也就淡忘了。
父親每天都出門做工,張啟春是奶奶帶大的,自己跟奶奶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奶奶告訴他,他母親不好,好吃懶做,還跟別的男人勾搭。奶奶每次提到她,眼睛都會瞪得老大,充滿了不屑與輕蔑,好像什麼事情都是她的錯一樣,但是他聽得也是滿不可思議的。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對母親的恨意也越來越深,也一點都不懷念自己的母親回家了,畢竟自己也一點感情都沒有了。
有一天,父親突然發現,家裡找不到一張前妻的相片了,他問張啟春,張啟春冷漠地說全都燒了。父親這時候才明白兒子對母親的恨已經根深蒂固了,他跟兒子解釋,他們離婚不是因為他母親不好,而是他自己不好。他說:「離婚是很正常的事,你是她生出來的,不許恨她。」
為什麼奶奶和父親所說的完全不同呢?他去問奶奶,奶奶說他父親笨,被人騙了還心甘情願,她讓張啟春長大後千萬不要像他父親那樣懦弱。有一天,奶奶在對他說這話時,被父親聽到了,母子二人大吵了一頓。張啟春當時被關在了臥室里,但仍能聽到父親說:「媽,你別再這樣教他了,這樣長大後他會背多大的負擔嗎?」奶奶卻固執地說:「我沒說錯,她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張啟春根本不知道他們兩人誰說的才對,但還是相信奶奶一些,否則,母親又怎麼會走呢。
那天以後,奶奶仍然一直在說他母親不好,而父親則一再說奶奶說得不對。他也因此變得有時很恨母親,有時又很想她。他們兩個人都傳遞給自己那種不一樣的觀點,自己也不知道應該要相信誰的。
張啟春十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了一個叫李桂枝的女人。李桂枝是個很和善的女人,臉上經常帶著笑。平時說話也是輕聲細語的,從來不會大聲說話,父親以為張啟春會反抗叛逆一段時間,可沒想到他很快就改口叫媽媽了。在李桂枝的身上,張啟春得到了失去很久的母愛,日子一長,他都幾乎忘記她不是真正的母親了,畢竟自己也還是很希望自己有一個對自己很好的母親的。
張啟春去上大學的頭天晚上,李桂枝給他整理了行李,隨後坐下來,歪著頭看著他,笑說:「時間過得真快呀,我來的時候你才十歲,一轉眼都要去上大學了。」然後,她突然問道:「現在,你還恨媽媽嗎?」
他愣了一下,意識到她說的是自己的母親,想了想,說:「還有一點。」李桂枝說:「可以恨,但別被恨蒙住了心,這個世界有那麼多開心的事,沒必要糾結於一件不開心的事。」他覺得這話里還有話,仔細揣摩了一下,問:「你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對不對?」李桂枝又笑了起來,說:「我也是聽你爸爸說的。」
張啟春知道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很大,所以就拚命的讀書,就是為了以後有一個更好的生活,讓自己的父母也過上好日子,後來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個很不錯的大學,所以他們也為他感到開心,畢業後,回到縣城裡找到了工作。又過幾年,結婚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他們這邊結婚時有認親的風俗,也就是新娘給親戚長輩敬茶,隨丈夫改口稱呼。認親結束後,張啟春被人叫去招呼客人,過了一會兒回到妻子身邊。妻子正和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聊著什麼,見到他來,她輕聲地問:「我該叫她什麼?」張啟春也不認識她,而父母又都不在,就說:「叫阿姨吧,反正是通用的。」
然後,他們給女人敬茶,稱她為「阿姨」,女人嘆了口氣,但還是笑著給了一個紅包,然後就走了。看著她的背影,張啟春突然感覺很熟悉,就好像在哪裡見到過一樣,猛地,他想起了六歲那年,雨幕中走出院子的母親。他急忙衝到外面,看到她已經坐上一輛車子走了。父母正站在路邊,呆愣愣地看著車子遠去。
他急忙問:「爸,媽,那是……」父親像是知道他要問什麼似的,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