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姨十分委屈,看著在家裡大喊大鬧的兒媳,她傷心不已。她也是女人,從未有過重男輕女的想法,能不能有孫子她也無所謂,孫女她也很喜歡。
無論她如何解釋,兒媳都固執己見。吳阿姨心裡難過,也十分感嘆,或許兒媳和婆婆之間,永遠隔著一層,天生不信任,天生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吧。
很心疼吳阿姨的遭遇,雖說現在惡婆婆不多了,可像她這樣頂好的婆婆,也實在不多見。或許就像她說的一樣,兒媳和婆婆畢竟不是親母女,在很多事上都無法做到相互理解,尤其是在照顧孩子上面。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婆婆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不小心出了意外,兒媳全然不顧婆婆也十分難過和內疚,對婆婆張口大罵。
可換成自己親媽看孩子出一點意外,卻能夠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安慰自己親媽,不要擔心害怕。
兒媳對婆婆和親媽的態度,也並非能夠一碗水端平;同樣,婆婆對待親生女兒和兒媳,很多時候也不能一碗水端平。
發生這種現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大部分是以「血緣」來論親疏關係的。因為你養過我,所以我應該對你好,因為你沒養過我,所以我對你不好是應該的。
實際上,在各種關係中,有時即便是有血緣關係也不能很好的維繫。
在我看來,我以為,大家在處理婆媳關係的時候,不妨不要把婆媳關係當成是婆媳關係,而要試看成是「友情」,那些無法跟婆婆處理好婆媳矛盾的,或者無法跟兒媳溝通的,不妨試著以「忘年交」的形式去相處,別以母女論,也不要看重彼此之間的這份親情,而是把彼此當成朋友,知己。
比如,在照看孩子上面,兒媳應當明白,婆婆這個「好友」,是沒有義務給你帶孩子的。他們身為父母的使命是養育好兒子,而不是幫兒子兒媳帶孩子。
而婆婆也應當明白,除非兒媳和兒子的生活特別難,否則不要當老好人,去給他們看孩子。操勞了一輩子,這個時候應該好好享受晚年生活,而不是讓自己再去透支自己原本就已經不健康的身體。
當兒媳和婆婆之間,能夠以好友的身份,彼此聊天,來往,有些事情和矛盾,就完全能夠避免了。
這種轉換身份和相處模式的本質,其實來源於一位作家。
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當兒媳和婆婆之間的婆媳之情變成友情,其實就相當於拉開了距離,有了邊界感。
人與人有了邊界感,很多東西就不再是理所當然的了。同時,擁有這種邊界感之後,婆婆和兒媳之間,就能夠多一些相互尊重和理解,可以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
當然,有些不講理的婆婆,或者是兒媳,也無法將彼此的感情進行轉換,他們在這類問題上,就相當於是鑽了牛角尖,認準了自己的思維方式,無法更改。
面對這樣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遠距離。有句老話說:惹不起,我躲得起。
自古以來,婆婆和兒媳之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為了避免婆媳矛盾,我們也在不斷做努力。如果你也正在面臨這樣的問題,像吳阿姨這樣遇到棘手的事情,不妨這樣去試著,跟對方做朋友,再談論婆媳之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