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作品也注重對於中國思想文化的介紹與探討。雖然由於文化語境的問題,解讀或許不夠準確,卻能從旁觀的視角提出新的思考。
如果說東方的發現對於歐洲的商人、貴族、冒險家們意味著機遇與財富,那麼對於哲學家、政治家們來說則意味著發現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孔夫子的中國」在西方曾被塑造成一個君主開明仁善、民眾謙遜有禮、全社會尚德尚美的烏托邦。
然而烏托邦的美夢沒持續多久,孔夫子的思想又成為被批判的對象,淪為無甚用處的道德戒律。此時,西方對中國的需要已經跨越器物、制度階段,行進到思想文化階段。讚美也好,批判也好,西方都從中國的思想文化中獲取了有益於自身發展的部分。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是外國人貼在中國思想上的標籤。這一思想曾經被西方思想家追捧,也曾被西方的哲學家驅逐出哲學王國。隨著時代發展,西方對中國的了解不斷加深,中國的道家思想、中國本土化的佛學思想也開始漸漸為世界所知。
但儒家思想依然是外國人理解中國的首選路徑。古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無遠弗屆。對於日本來說,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值得敬畏讚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需要吸取教訓、謹慎對待。
總之,外國紀錄片聚焦於解讀故宮體現出來的儒家思想文化,從各自的文化角度表達讚賞和批判。
01日本:尋根與自我確證的對象
由於歷史文化上日本深受中國影響,NHK對中國有著特殊的觀看慾望。《故宮的至寶》與《中華文明五千年》在建築與文物的內涵介紹中自覺地就蘊含著對思想的解讀、對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追尋,自覺地讚美古代中國悠久的歷史、深邃的思想、燦爛的文化以及精美的藝術。
上述兩部影片在敘述的內容與方式上,與央視版《故宮》有相通之處。
作品的整體風格莊重、嚴謹,富有韻味與歷史的滄桑感。表現中國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於日本來說,可能具有某種文化和歷史上的「尋根」意味。同樣,由於日本高文化語境的理解,日本紀錄片對中華文明的思想文化解讀是全方位的。
《故宮的至寶》花費巨大篇幅解讀了書畫藏品蘊含的文人理想追求,玉器藏品寄寓的美好品質與禮儀規範,瓷器藏品追求的審美風格以及建築中象徵的君權天授思想等等。
除此之外,《中華文明五千年》在講述明清時期的文明成果時,還表達了對明朝初期以及清乾隆時期社會發展的肯定與讚賞。
本片由衷地理解古代中國的等級秩序思想、君臣主張與仁義禮治的治國理念。這在其他外國紀錄片中是比較少見的。
比如,片中提到,明朝初年,領導者重續漢統。其強硬的對敵姿態與一項項惠民舉措,既得民心,又使社會經濟與民生水平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明代官窯瓷器遠銷海外、鄭和下西洋擴展海上絲綢之路等也是在統治者的全力支持下獲得的發展成果。
封建專制的統一政權在這一歷史發展階段體現了集權帶來的好處。雖然這一好處在不久之後成為了王朝滅絕的弊病所在。同樣,清朝乾隆時期,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使全中國的珍貴文物由於皇帝的個人喜好而得到收集與集中地保護。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央集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同時,日本紀錄片也深深惋惜著古代中國由於落後的思想、制度與科技水平而走向滅亡,嘆惋著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黯然失色,再次確證日本道路的正確性。
這一聲聲嘆息既懷著對往昔的敬意,也暗含著自身飛速發展而曾經崇拜的對象早已今非昔比的優越感。
02英美:壓抑個性發展的思想工具
美國、英國製作的故宮題材紀錄片其實也注重對故宮的思想文化解讀。這主要體現在對宮殿形制、人物思想的介紹上。但西方對於故宮的思想解讀,總是伴隨著權力批判。
儒家思想在西方紀錄片的敘述中已經淪為了僵化、停滯的倫理枷鎖,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政治工具。這與中國的現代性話語是如出一致的。由於文化語境的關係,英美拍攝的故宮題材紀錄片雖不能將中國的思想文化準確與深刻地表達,卻不妨礙其抒發好惡。
太過艱深複雜地表達與說教式地填鴨也不易於外國觀眾理解,甚至容易引起睏倦與厭煩的情緒。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引導觀眾與自身文化相聯繫,或從更小的角度切入、進行闡釋。
由中、英、德三國聯合承製的紀錄片《中國藝術》亦通過故宮中收藏的書畫藝術珍品來透視紫禁城,講述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理念。雖不是專門的故宮題材紀錄片,卻涉及頗多。在此部紀錄片中,故宮是作為中國名字名畫與眾多西洋藝術品的背景板出現的。
本片在第二集簡單介紹了中國傳統的古建築藝術,舉例說明金水河、廣場、漢白玉雕刻石基、太和殿等,無一不象徵和諧、等級、秩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相比建築形式,該片更注重解說建築的象徵內涵,著重介紹了故宮宮廷畫院收藏的中西藝術書畫。
並選取了其中不符合儒家道義、權威思想而契合西方藝術精神的中國藝術作品來重點講解,給予了極高評價。例如主持人重點講解了追求個性卻不為主流認可的藝術家如唐伯虎的書畫作品,讚揚他與眾不同的書畫風格、不媚權貴的藝術品格與性格魅力。
顯然,主持人親自否定了前面花長篇幅鋪墊介紹的等級秩序思想,表現其不以為然。BBC拍攝的《從六件瓷器認識中國》從文物的角度來探討中國的文化與思想,探討瓷器形式的中國。
本片介紹的藏品僅有六件,特色鮮明;時長約一小時,篇幅精緻,分配合理,是介紹域外文化的合適形式。主持人向觀眾介紹中國除了有備受西方的推崇的青花瓷外,還創造了許多其他種類的精美瓷器。
這些瓷器不是為了對外貿易而生的。它們的誕生或是為獻給領導者,或純粹為自身賞玩;或是供奉於宮廷,或是擺在文人墨客的書桌上。
本片通過主持人精選出的六件瓷器精品的工藝水平、審美風格、使用人群來映射和講述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告訴觀眾關於中國的皇帝、學者、工人和藝術家的故事。
每一件瓷器對應一個主題,分別探討了宋朝文人士大夫的優雅的生活情趣、中國人極具神性的祖先祭祀觀念、海上遠洋貿易帶來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國別致的茶文化與酒文化,清朝閉關鎖國受到的慘痛歷史教訓與由此展現出的民族性格弱點,以及中國藝術在傳統與現代、民間與政治的夾縫中艱難探索。
主持人的好惡與態度的轉變在影片中體現得非常明顯:影片的前半段都持一種好奇、欣賞的態度來探索清朝以前的中國文化與;影片後半段則開始摻雜意識形態的解讀,感慨虛假道德對思想的禁錮、批判政治對藝術的妨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