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內蒙古一男子花10萬買了套房子,贈予他讀初三時的班主任,只因26年前老師送20塊錢給他買一雙鞋,老師默默笑納了。
這個買房贈師的男子叫陳志德,他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偶然得知讀初三時的班主任張秀榮,還住在多年前那套不到50平方的小房子裡,於是開始在老家託人找房。
第二年,張秀榮60歲大壽當天,許多老同學齊聚在老師家裡,只因老師一貫節儉,同學們不敢鋪張。
所有同學都帶了禮物,唯獨陳志德空手而來。
過後,同學們才知陳志德不但沒空手,帶的還是大禮。他託人在縣城老家,用10萬元買了套70平方米的房子,讓老師拎包入住。
張秀榮也歡歡喜喜地住進去了,同學們不解,老師竟然會收下這份大禮。
而這要從26年前說起,師範畢業的張秀榮因教學經驗豐富,被調到武川縣教畢業班,陳志德當時就讀的學校。
當時的武川縣還是一個貧困縣,學校教室設備陳舊,學生們大都是家境貧寒子弟。
張秀榮知道僅憑自己一人之力,無法改變什麼,能做的就是不遺餘力地教孩子知識,對他們而言,讀書是唯一出路。
課後,張秀榮會給學生們額外補課,只為讓他們再多學一點。
到了初三下半學期,班裡最積極的陳志德沒來上課,張秀榮很意外,平時他都會早早來到教室自習。
陳志德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很少跟同學玩耍,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沒來學校。
張秀榮幾經波折才打聽到陳志德家,就在學校5公里外。
當來到陳志德家門前時,張秀榮還是被驚訝到了。平時他穿一身補丁衣服,已經猜到家庭條件不好,沒想到比想像中還差,家徒四壁,沒有多餘的桌椅,進屋只能站著說話。
床上躺著陳志德母親,因勞累多年,積勞成疾,臥床不起。
陳志德家有六個孩子,上面一個哥哥,還有四個妹妹。如今家裡只靠父親一人幹活維持生計,他想替父親分擔一些,謊稱學校停課,曠課在家幫忙干農活。
張秀榮雖然幫不上實際的忙,但她還是努力勸說陳志德,讓他明白:輟學只能解決一時貧困,想要真正改變家庭困境,讀書是唯一出路。
陳志德反覆回想張秀榮的話,家裡條件艱苦,依然供自己讀書,全家希望都在自己身上。
想通一切後,陳志德選擇回到學校。張秀榮看到他回校也很欣慰,在生活上也時常接濟他。
等陳志德上了縣高中,因成績優秀申請到助學金,加上課餘時間打零工賺的,他已經不用家裡幫他出學費。
就在他準備備戰高考前夕,陳父病倒了。
陳志德很自責,什麼也學不進去,思緒萬千的他再次想到退學。
張秀榮一直關注著陳志德,聽聞他父親生病了,她再次開解陳志德:「現在回家種田對你們整個家庭的幫助,也只是杯水車薪。」
聽了老師的勸阻,陳志德及時懸崖勒馬,把心思全放在高考上。
1681年,當陳志德拿到長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第一個想要告訴的就是張秀榮。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聽到消息老師比他還開心,在陳志德臨走時,張秀榮發現他腳下的鞋子七穿八洞,還是讀初三時他在教室里穿的那雙。
過後,張秀榮寫了封信,還塞了20塊錢進信封,想讓他買雙好鞋。
陳志德知道老師是怕自己不肯收,因為這錢差不多是老師半個月的工資。
他只拿出5塊給自己買了雙鞋,帶著行李,兜里揣著家裡砸鍋賣鐵弄來得70塊錢,前往長春。
大學時期,陳志德即便有獎學金,依然利用課餘時間打零工賺錢,省吃儉用的他還能寄錢回家。
就在一切都向預期發展時,大一那年,陳志德父親去世了。等到他畢業工作沒幾年,母親也走了。
後來,陳志德碩博連考,經濟條件水漲船高,幫襯著家裡人謀發展。
陳志德工作再忙,過年過節都會打電話問候老師,還時不時寄藥品給張秀榮。
直到2006年,跟同學聚會聊到房子,他得知老師幾十年都住在小房子裡,為了幫助貧困學生,都沒攢下什麼錢買房。
那時陳志德才發覺,自己這些年只是表面跟老師有聯繫,實際上根本不清楚老師的生活狀況。
所以他立即託人找房,想在老師大壽那天贈予她。
一開始,張秀榮一直拒絕,當陳志德說:「您就如同我的親生母親,沒有您就沒有今天的我。」她才默默收下。
有人說張秀榮的20塊錢花得值,對張秀榮而言,當初根本沒想過那麼多,只是力所能及的幫助一個孩子而已。
也有人覺得陳志德大方過頭了,在陳志德看來,當初的幫助又何止是一套房子能衡量的,他只是儘自己所能報恩。
師恩如山,因為不計回報,使人敬仰。
師恩似海,因為影響深遠,無法估量。
張秀榮與陳志德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一位老師的真摯無私,一位學生的拳拳深情。這種簡單無私的大愛讓人動容,讓人尊敬!